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文章浏览 > 学习方法 > 2015年高考山东省语文第一名143分是如何炼成的
文章浏览

2015年高考山东省语文第一名143分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网络  浏览:5571  下载:0  上传:2015-10-09


我的学生张可心在2015年高考中语文获得143分,列山东省语文第一名,并凭借总分666分另加北大自主招生5分的专业加分被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录取。作为她的语文老师,我深深地、由衷地为她感到欣慰和骄傲。
  对于如何获得语文高分,赢得高考,我和张可心都没有诀窍和秘笈,唯有积累,并且持之以恒。张可心说她有两个法宝:一是积累,二是归纳。其实归纳是积累的升华,方法都是给有准备的人使用的,在此之前首先要做好积累。
  对于高三语文复习,我的整体思路是下功夫精进两“头”——前头选择、后头作文,精选精练阅读鉴赏类题目。阅读鉴赏已有内力基础的话,做题重点也就是研究招式,考什么点,出什么题型,怎么答,如何能要点齐全,表述规范。而前头选择的知识点却漫天匝地、漫无边际。而选择又是语文得分(失分)的重头,“得(失)选择者得(失)语文,得(失)语文者得(失)高考”,所以不得不勤练多练。后头60分作文,其重要地位,自不待言。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阅卷习惯,我建议一轮复习就要下苦功将两头掌握全面、训练规范,春节之后的模拟考试阶段做题才能脱离工具书、课本,出神入化,炉火纯青。那时也会有功夫用心细心整理提高阅读鉴赏类的方法技巧,将此类题做精做深。如果每个阶段全部类别全部题目一把抓的话,应该会很费力费时费事。
  对于高三语文复习方法,复习资料、百度搜索上的条目多如牛毛,不须我赘述。在这里我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特别的做法。
  一是坚持积累。一模考试之前,每堂课课前五分钟积累必不可少,有时候是老师提供的经典作品中的名句,大多数时候是学生自己把精心整理的人物素材分享出来。课下学生要有一本或几本厚厚的专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积累本,里面有专属于自己的知识清单,有专为自己的写作储备的素材库,有自己一见钟情、流连忘返、奉为至宝的美句美文。老师定期查阅。
  二是坚持练字。语文高考卷有高达114分的主观题,我经常跟学生说何为主观题,就是老师可以凭主观感觉去打分。答主观题要靠实力和运气,而可控的运气就体现在书写上。凭我的阅卷经验,我可以肯定地说:“练一手好字,是提高语文成绩的有效方法。因为书写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高三第一学期,我每周给学生上一节练字课,从网上下载了练字的课件,再加上亲身示范,从最基本的笔画横竖撇捺开始,一直坚持到一模考试。练字并不是要求学生成为书法家,而是能让卷面清晰、大方和美观。张可心在学习心得中也谈到这绝对是响当当的加分项。
  三是研究作文。一上高三我买了一本《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看过之后又买了两本,分别送给了张可心和高梓桐。从《从偏重感性抒情走向理性分析(2010)》《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的历史过渡(2011)》《超越抒情,突出理性分析(2012)》《理性分析:立论的基础(2012)》《议论文的抽象思辨苗头(2013)》这几篇文章中了解了高考作文命题走向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理性分析。我还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了《语文学习》2011至2014各年的7、8期,看名师对高考作文的解析及考场高分作文,收获颇多,大有裨益。高考写议论文要得到高分或满分,不一定非要另辟蹊径,但一定要有理性分析,有思辨意识,并在作文中体现出审美的高度、思维的深度、积累的厚度。
  最后是对尖子生的精打细磨。张可心是以临淄区中考第一名的成绩来到淄博七中的,文理分科之后整个高二一年她从来没有让第一名旁落到别人身上。高三带这样一个学生,作为语文老师,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出尖子靠语文。在张可心身上,毫不掩饰地说,我用了很多心血。一周五节语文课,她班的语文有四节课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每次上完课别的同学去吃饭了,张可心都会拿着错题本(她的错题本好多啊!)问个清楚,即便是非考试重点的比较模糊的知识点她也要钻研个透彻,得出标准化的答案,必须非常肯定、确定地掌握了知识技能才肯罢休,对做题她绝不是一句“靠语感靠感觉”就能含糊过去的。记得有一次做破折号的题目,她在总结归纳时发现《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写的是:“标明词语的注释或说明,有时候单用一个破折号,有时用两个破折号。一般来说,用一个不会引起误解时,就用一个;用一个容易发生误解时,就用两个。”就拿着问我:“会有什么‘误解’,‘误解’让人感觉捉摸不定,拿不准。”然后我给她解释,用单还是用双,主要是看被注释说明的词语后面需不需要停顿,需要停顿的话,用单破折号,注释结束后加逗号或根据句子结构内容加其他标点,无需停顿的话,用双破折号夹注。晚上我又给她找了二十个破折号单用和双用的例句让她理解。这个点并不是高考的常考点,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张可心对知识点的精细完美要求,这也应该是尖子生的必备素质。
  对尖子生的打磨,不仅在于知识点的打磨,还在于对卷面的打磨。张可心书写潇洒大方,字很漂亮,只是有些连笔,略显乱,不够整齐。有些同学图快,写得不认真,其实我个人觉得800字作文书写得认真与不认真,时间上差不了几分钟。书写认真与不认真,关键在于态度。一模考试之后对学生的卷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张可心更为苛刻,如果卷面乱,就会罚她在答题纸上重新誊写一遍,尖子生惜时如命,对她只罚一遍就很见效,书写规矩端正起来。不仅打磨书写,答案的布局安排上也要打磨得合理美观。张可心答语文和文综有个毛病,就是生怕落下、答不全,把答案总是写得很多,答得很满,最后一行也要写到最末。答多了虽然不倒扣分,但弊病在于费时,占用了其他题目的时间,还在于答得多就容易要点不突出,不容易得满分。对此,我硬生生地规定她哪个题答两行半,哪个题答三行半靠前点或者靠后点,这就要求她必须答出最重点的内容。经过几次考试训练,对答案的把握,对答题纸的布局安排,她就得心应手了。
  高三语文要获得高分,既不能缺少张可心式的高强度训练,也不可缺少学习的兴趣与激情。我看过李银河的《修得圆满和平静》后跟张可心谈“人生的第三条路”,第一条道路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追名逐利;第二条道路是老僧入定,像水边石头上的乌龟那样度过人生;第三条道路则是循着自己肉体和精神的欲望,不是摈弃冲动和激情,而是把这种冲动和激情尽情地宣泄出来,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在这种快乐和满足中获得圆满和平静的心情。张可心是个聪明的孩子,听完之后说到:“我现在做文言文题目已经不丢分了,但我仍然要坚持背实词词义,积累虚词用法,多读多背文言诗文,不纯为分数,而是要把学问学得深透,学得有趣,我现在脑海中就可以想象出自己将来畅游在大学图书馆里自由地阅读饱览古籍而了无障碍的图景。这样高三这一年学习仍能保有激情。”边说边溢出喜悦之情,实在让我欣慰。有激情,热爱,才能让人不计回报地投入,不会因为一次考不好而受打击。在高三,高强度的训练、刷题,更不可少,没有一定题量的保证,做题的速度、准确度、敏感度都会欠缺。比如张可心提到的语病题,她通过高强度训练,掌握了某项独属于自己的确定性的技能,训练出了对标志特征的高敏感度。不仅语病题,其他题目同样需要刷题,就拿社科文来说,社科文的问法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论述顺序以及叙述细节。我的方法是,慢,通读全文,首先你至少要读懂文章的论点和作者的观点。然后看题,慢到把每个字看清楚,然后找原句,比对选项与原句,有细微差别的地方就要停下来好好留意。刷题多了就会总结出敏感的、有标志特征的地方,如含有“因此”就要注意,很可能是强加因果。“全都”,要注意是不是以偏概全。
  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并敬佩张可心的,她能把不擅长的语文和文科科目学到全省第一名和总分全省第22名这样顶尖的水平,靠的不仅是高智商,更是顽强的毅力与超乎想象的勤奋,还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其实张可心更偏向于理科思维,是理工科世家出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均是理工科毕业,但是张可心妈妈通过自身经历深感理工科毕业之后在很多方面女生不及男生,所以建议张可心学习文科。我是想通过这个事情激励自以为没有语文天赋的学生,学好语文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要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只要肯钻进去,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成绩。一时没有成绩,只能说明你努力的程度还不够。张可心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有一次问完问题走到很晚,担心我没有时间回家做饭,并且还跟我说她一回家妈妈就做好饭了,要是妈妈有课不回来就提前给她把饭做好,高三了,家里人为她付出很多。我作为一个母亲,听到这感恩的有温度的话语也觉得心里涌起暖暖的感动。回想每一次我与她说完问题,她都要体谅地说一句“又麻烦老师到这么晚”。反观现在又有多少学生,自己不努力学习,不为前程拼搏,反而怨家长没本事,怨老师没教好,张可心是如此“可心”。所以要想语文考高分,还需要有善良高贵的品质。
  最后我想说,语文学习,一定要以自信的态度、优者更优的信念,“我自乐此,不为疲也”。不要抱有提高弱科的想法,心有此念,即成痼疾。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一定要对语文有信心。
  再现高考作文:
  实用主义和探索精神淄博七中2015届毕业生 张可心
  面对缠绕难辨的藤须,小儿天真亡赖,执意分辨个一清二楚;父亲则成熟透彻,一语道破其食材本质。这一子一父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殊堪玩味——在我看来,实用主义和探索精神可称为人生的两种姿态,互运兼施才能收获人生胜景。
  从古希腊智者学派到胡适“多研究点问题”,实用主义源远流长、颇具争议。面对藤须之辨,奉行实用主义的父亲深谙世间事难得糊涂,分清亦无用。在这里,这种一切以目的、利益为中心的功利色彩,与其说是一种世故,不如说是行走世间朴素自保的人生哲学。人生苦短,若再不实际些,专注于目的,那么总会被旁逸斜出的枝杈干扰,失去前方明晰的焦点。
  美国国父弗兰克林可谓实用主义的代言人。作为科学家,他在晦涩艰深的理论层面探索不多,却凭众多实用的发明如泳镜、摇椅在科学史上独享尊名;作为政治家,他没有探索过什么破天荒的制度创新,却凭灵活变通、成事务实、专注结果的政治品质和踏实贡献成为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的“国父”。
  回首华夏,泼墨华彩的五柳居士直言“不求甚解”,励精图治的拗相公甩下“三不足”的万丈豪言。试想,倘若字斟句酌、研究不止,那么陶渊明恐怕只会成为一个汲汲古卷的穷酸书生;倘若只为寥寥天命、人言、祖宗就放弃切实富国强兵的改革,那么颇具市场精神的王
  安石变法也许根本不会横空出世。
  如果说实用主义是一种相对封闭,目的导向的价值取向,那么探索精神往往更开放,侧重于好奇心和兴趣的指引。如果说实用主义者往往目的坚定、方向确定、路线固定、轻重分清,探索者则正好相反。正如小孩不更人事,稚嫩的眼睛里看到什么未知的东西都很有趣、值得探索,即便分清藤须本无意义,拉扯之下还会带来破坏,探索者就是这么忠于好奇,忠于乐趣,忠于真理。
  科学史上众多开天辟地的成就无不起源于不经意间小小的执著探索。苹果落地,砸疼了牛顿聪明绝顶的脑袋,也砸出了震烁寰宇的万有引力定律;壶盖顶起,牵引了小瓦特好奇的目光,也牵引出来了整个工业时代的序幕。倘若牛顿眼中的苹果只是“用来吃的”,那么还谈何科技发现?倘若瓦特眼中的水壶只是“用来热水”,那么蒸汽机断然不会横空出世。探索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是创新求异的垫脚石。
  然而,一味遵循实用主义,不免太过功利刻板,不仅索然无趣,而且循规蹈矩,难有创举;而始终以探索者自居,有时难免失了“小大之辨”,为无甚价值的事糊涂较真,且还藏破坏的风险。两者间缺此则畸,少彼则愚。
  放眼今朝,市场经济大潮迭起,万众创新风浪不息,这个时代既呼唤实用主义也呼唤探索精神。惟有两者相济,方可自在遨游天地,书写精彩人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