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部分省示范性高中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部分省示范性高中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也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力量。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靠天吃饭。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们开始利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激化了人和自然的矛盾。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进一步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文明,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凝结了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与农业文明强调顺应自然、工业文明热衷于征服自然不同,生态文明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天人合一观点认为,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大自然要和平共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即经济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二是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其实质是使资源环境可持续成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这需要从加法和减法两个方面努力。所谓加法,就是寻求绿色发展导向的经济增长新动力,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改善;所谓减法,是指经济增长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环境负荷。
  其次,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自然生产力。当前在我国不少地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有的地区为了确保绿水青山,产业发展受到环境的限制,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也有的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降低环境规制的门槛,吸引了一些环境污染型产业。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有些地方担心环保限产等措施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绿水青山并不能自动成为金山银山。推动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必须解决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目标冲突,一是要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二是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摘编自石敏俊《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这与特定社会条件下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B.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生态文明强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绿色文明。
  C.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现阶段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D.要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好经济的同时,使资源环境不受影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后,闸述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B.文章在论述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时,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层次清晰。
  C.文章以绿色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立论前提,联系古今对中心论题展开有效论证。
  D.文章最后从宏观角度,为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矛盾指明了化解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又推动着历史上不同发展理念的演变。
  B.上世纪90年代通过的《21世纪议程》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生态文明理念由此得以确立。
  C.从老子、庄子到董仲舒,无一例外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D.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并不意味着可因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经济增长,也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阅 兵齐闯32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版图上青海省顶多一个指头蛋大小。这个指头蛋大小的方圆有个米粒大的县城叫民河,民河是西部边陲的小县,小得一辆破自行车20分钟能把县城转三遍。故事发生的地方叫大风口,与米粒大小的民河县城相比,它撑死有针尖那么大。这个针尖又偏分布在几乎被整个米粒遗忘的荒凉处,十分边远寂寞。
  故事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大风口独立营营长侗瑞进。侗营长是怀着朴素的愿望入伍的,说白了就是经受了影视媒体过多的渲染,特别是战争片中男一号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镜头,总能让他产生难言的亢奋。高中没毕业他就为自己定下一个美丽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驾驭高头大马,统率自己的兵士在枪林弹雨的战场跃马扬鞭。
  一个人把生命融入事业中,他的事业注定会出类拔萃。侗瑞进同志正是如此。入伍后日复一日直线加方块的生活里,他从未品出辛苦和难受的滋味,每天在这个绿色空间里过得无比带劲和兴奋,以至有人抱怨大风口日子太苦太穷太寂寞,他很是听不惯。
  独立营无论在日常的训练值勤还是正规的管理都在分区挂上了好名声。事情坏就坏在一名四川兵的身上。有一天,四川兵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整天撕心扯肺地练番号,走队列,一年到头除了站岗就是放哨,连个展示军人风采和气概的机会都没有,一个没有对手的拳击手独自在竞技场把拳头抡得呼呼生风,有啥意思?那你有啥好办法?侗瑞进这么一问,四川兵脱口而出:组织个阅兵大比武,保准带劲!
  “营里要阅兵了!”长了翅膀的消息很快传遍大风口。
  阅兵式如期举行。为显阅兵正规,营部司务长专门跑到10公里外的老乡家借来一匹野性十足的高头大马。准确地说,侗瑞进内心沉睡多年的将军梦是跃上马背的瞬间被激活的。
  “同-志-们-好!”侗瑞进很快找准了当首长的感觉,问慰的呼号高亢洪亮更自然亲切。
  “首-长-好!”上千门雄性的嗓音瞬时混揉在一起迸泻而下,像天际忽然滚过惊心动魄的响雷,长久地在大风口四周的山峦间回荡……
  “同-志-们-辛-苦-啦!”
  “为-人-民-服-务!”排山翻海的声浪瞬时将侗瑞进、马和大风口四周的山峦淹没……侗营长恍若置身枪林弹雨的战场,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这个当口,一个严重的问题发生了,借老乡的这匹坐骑一下子惊恐起来,疯狂地撂起蹶子,沉浸梦境的侗瑞进毫无思想准备,像一包粮食被高高抛起,沿着抛物线路径重重地摔倒在受阅方阵的跟前。
  侗瑞进被摔了,但阅兵事件带来两个直接的效果,一是点中命门似的轻而易举提升了官兵投身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个是排山倒海的动静把侗瑞进心底里那个沉睡的将军梦彻底激活。
  阅兵事件真正定格成悲剧是第二天的事,教导员命令四川兵去给老乡还马,四川兵气就不打一处来,手里的鞭子也下意识地一下比一下狠抽打在默不作声的小畜身上,小畜一路狂奔来不及收蹄,驮着背上的人端直一头扎下了悬崖。
  亡人事故调查组三天后来到大风口。侗瑞进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
  侗瑞进毕竟是个优秀的军人,虽然内心被思念和忏悔包围,被一个美丽而无时不在的梦想纠缠,但他每天还是默默履行着直线加方块的生活方式和规则,没在工作和训练中表现出丝毫的不悦。
  这样的日子一晃又是四年,机关传出大风口独立营要撤编的消息。
  撤编是军分区方司令员亲自主持的,他问侗营长在脱下军装前对组织还有什么要求。侗瑞进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微微地闭着双眼,任凭两行泪水从一对爬满细密鱼纹的眼角滑落下来。最后,抽动着嘴角他说:如果可能,我想再阅一次兵。
  阅兵这天,大风口刮看干冷干冷的风。操场上,全营的官兵最后一次带着肩章领花和手中的枪,他们拔着军姿的身姿像一株株坚挺的白杨,方司令员亲自将侗瑞进扶上自己的阅兵车,目迎着他从受阅方队的左上角缓慢又神圣地驶来……
  忽然,方司令员觉得自己的眼泪热热地流了下来,他知道肯定不是因为干冷干冷的风。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四川兵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阅兵的建议由他最早提出,并收到了预期效果;也因他送马途中出了事故,使阅兵最后以悲剧收场。
  B.小说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对阅兵现场呼喊口号进行重点描写,侧面展示了阅兵的气势,既为马受惊吓作了铺垫,也暗示了主人公理想的破灭。
  C.“方司令员觉得自己的眼泪热热地流了下来”,表面写司令员看阅兵热泪盈眶,实则是对侗营长身上的军人情怀、崇高精神的赞美,丰富了人物形象。
  D.作品情感饱满,从开始到结束都在极力渲染侗瑞进的将军梦想,当国家利益与个人需求产生矛盾时,他虽热血不改初衷,但仍能服从国家安排。
  5.小说第一自然段是如何描写大风口的地域特点的?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分)
  6.这篇小说在记叙的过程中穿插了议论成分,请以文中画线部分为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6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