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西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西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21.【答案】事故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进行临时应急救治,报告领导,请求医疗救援。领导知情后,一方面向上级报告,同时到现场指挥应急工作。领导到达现场后,落实医疗救援情况,同时协调力量,全面处理事故。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本题是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图,这个流程图在事故发生后,应先启动应急预案,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处理,首先是应急救治,报告领导,请求医疗救援。然后领导知情后,一方面向上级报告,同时到现场指挥应急工作。最后领导到达现场后,落实医疗救援情况,同时协调力量,全面处理事故。
  【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 :
  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
  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
  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22.【答案】过度谦虚就是虚伪
  从小学就被教育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而且从古至今,谦虚一向都被认为是美德,应该被赞扬。而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一直都教导我们要真诚待人。不要虚伪,所以虚伪一直被人认为是一种恶习,应该被抵制。只不过如果太过于谦虚,有可能就会把美德演变成恶习。所谓适得其反,也正是如此。当然,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提倡真实的谦虚,而应该遏制因谦虚过度而产生的虚伪。这两者的变化也是一念之间而已。
  可是当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很难分辨出什么是真诚的谦虚,什么又是虚伪的谦虚。其实这样的分辨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分辨都是很难的。比如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有时候也会造成一种谦虚成为虚伪。比如东方人送西方人礼物的时候,总会想要表达的说自己的礼品不好,还请对方笑纳这种意思。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并没有什么,这只是谦虚的表现而已。而西方的人就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不好的东西还要用来送人呢。所以往往会弄得双方都比较尴尬。
  我也自己亲身体会到谦虚,给自己带来虚伪感觉的感受。一次考试我的成绩考的特别好,只有历史特别差,考了92分。可是这样的心理活动只在我内心想一想就可以了。当我同学过来夸我考的好,表示羡慕的时候,我一脸谦虚的说:"这次考的特别差,历史只有92分。"当时问我的那个同学,她的脸色瞬间就变了个样,整个脸都拉下来了。我才明白,我的过度谦虚是在虚伪,在她眼里,我并不是在谦虚,而是在向他炫耀自己的成绩,因为她考的比我差。而当时我也并没有说想要去炫耀自己的成绩,而是就像表达自己的历史失误考查了。可是我比她考得好还说自己差,那不就是在表明她比我更差吗。可能当时我回答他,怎样去考好成绩比我谦虚更能让他接受。我自己也深陷到过度谦虚变成虚伪的陷阱中,我才会更加明白不要太过于谦虚,因为这样会演变成虚伪。
  不可否认,不管怎么改变,谦虚依旧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必须掌握好谦虚的分寸。不管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只要过分的谦虚,那就是虚伪。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妈妈和客人的一段对话组成。这道作文题有点难度,难就难在材料并没有给出自己的立场和寓意,它只是将一些现象复述出来。这就需要考生先总结出这些场景所共同蕴含的一些东西(比如说道理、规律……),然后,选取某一个立场,对这些蕴含东西进行肯定或否定,按普遍原理的原则阐述自己的立场,再选择一些具体的事例去论证。
  那么,这些妈妈和客人对话的“场景”蕴含什么共性的东西呢?一,只是家长的过度谦虚;二,也许是家长的本意,即只是让小孩随便学学。不管选哪一个,考生对这两个角度都应该持批判的态度:过度谦虚意味着不诚实、虚伪、完全否定小孩的努力,可以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去立意。如果是家长的本意,对小孩的的学习更没有好处——家长的这样“随便学学”的设计,必然导致学生也以随便的态度对待学习。
  上述妈妈的回答是一番“谦虚”“客套”,但有可能熄灭孩子的自信,在孩子渴望被赞扬的内心泼上一盆凉水,使孩子缺乏自我肯定和正确的自我认知,当然也可能更符合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文化习惯,有利于孩子长大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①适度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的良方;②正确的评价更有利于自我认知的建立;③感受生活的内敛含蓄之美;④谦虚而不虚伪;⑤不能“随随便便”学。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
  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
  第四步:确定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