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真题 > 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I黑吉桂

全卷浏览

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I黑吉桂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2、(3分)C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应用能力。“胜地”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是宗教中神圣的地方或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减少”是减去一部分,“缩小”是使由大变小;“控制”和“抑制”都有“控制”的意思,但“控制”是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不符合宏观调控规律,“抑制”是压下去。
  3、(3分)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应用能力。“琳琅满目”是指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和工艺品。用在D项不符合语境。
  4、(3分)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B、C、D三项都是歧义句。B项老师表扬的既可以是老师自己,也可以是“我”;C项高兴的既可以是“祁爱群”,也可以是“援藏干部”;D项中患病住院的既可以是“黄昆”和“姚明”,也可以只是“黄昆”。
  5.B 6.D 7.C
  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A项文章中没有说“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C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并不是“指所有豆科植物”;D项忽略了“睡眠是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根据文章第一段,正确答案是B项。
  6.解析:本题考查推断能力。文章第三段一开始说:“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研究出这种活性物质的正是上田实等人。
  7.解析:本题考查推断能力。A项,第三段中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并没有控制兴奋物质,兴奋物质只是相对降低;B项,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D项,最后一段中说“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研究人员只是刚完成实验,真正的绿色农药还没有研制出来。
  8.A 9.B 10.C
  8.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能力。A错,“辩”指“有口才”。
  9.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从题干要求看,既要有谈笑,又要有讽谏。②是讽谏前的准备,不符合;③是讽谏的前奏;④并未涉及讽谏的主题。①⑤⑥符合要求。
  10.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A、B、D三项对,C项错在“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原文中其妻子劝他不要做。
  11.(1)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2)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时须直译,并落实重点实、虚词的含义。译出大意给2分,“病肥”“丧之”“棺椁大夫礼”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丧”是为动用法,“棺”牵扯到古代丧葬礼制,“以”是用,“以为”是认为。
  (2)译出大意给2分,“持廉”“妻子”“穷困”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12.“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狐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解析:(1)能分析出“抱膝”表现神态的,给1分,能写出“伴”字在诗中所起作用并分析的,给2分,能写出孤寂心情的,给1分。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首先从题目及整首诗歌中把握诗歌大意,诗歌是作者在邯郸驿馆的思家之作。其次回答赏析诗句的题目的原则是要始终扣住诗句来回答问题。对诗句中的名词要关注,将其作为意象来把握其中的关系,自然地引申出对作者心情的评价。
  (2)能写出想象之意的,给1分,能具体描绘出想象画面的,给2分。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的孤寂之情是实,家人围坐之景是虚,是作者头脑中想象的景象,回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展开。语言风格明白如话,是白居易的典型风格。
  13.(1)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搏酒家贫只旧醉 隔篱呼取尽馀(余)杯。
  (2)何时复西归 老大徙伤悲。
  谁家新燕啄春泥。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默写能力。两个小题有三项出自诗歌,一项出自散文,三位作者是唐宋名家,《钱塘湖春行》是课外熟知的名篇,其他皆是课内名句,题目难度适中。
  14.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
  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15.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充满生机的,充满色彩的,给人带来希望的。
  16.故都(北京)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17.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以温馨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14.解析:答对一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本文不是写一般意义上的春天,而是带有社会历史意义的春天。作者之所以渴盼春天到来,渴盼祖国迎来希望,是因为祖国一度陷入了严冬。完成本题只要扣住全文的中心,再结合文章开始部分的内容,答案就不难总结了。
  15.解析:“短促”“寒冷”“风沙漫天”“充满生机”“充满色彩”“带来希望”,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5点即给6分。本题考查了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中要求概括的是“家乡的春天”,只需要抓住文章从“黎明”到“三十多年前”中对家乡的描述部分,稍加概括,答案就可得到。
  16.解析:答对“故都(北京)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从本段整体来看,要抓住1949年这一特定的历史年代,概括出是北京解放,结合上文作者发出过“人生如梦”的叹息和下文“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即可得出答案。
  17.解析: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出“春天”与“梦”的关系,给4分;分析出“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的效果,给2分,意思对即可。本题考查鉴赏能力。理解全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文章开始部分侧重自然界的层面,在后半部分则侧重社会层面。至于凸显主旨则是平时要多注意答题语言的积累。
  18.③①②
  解析:答对一处给1分,若只答对①的位置,②③位置不对,不给分。本题考查语句衔接。完成此类题目不能脱离上下文语境,结合上文惊呆“我”的是眼前的景象。①主语是“它们”,未能指明主体到底是谁;②有“看”字,和上文重复,第一空只能选③;结合下文“你仿佛把头伸进一座古钟里面”,其上面一句必须和它有紧密关系,只能选②。
  19.(1)拜托 (2)包涵 (3)高寿
  解析:答对一处给2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其他答案符合要求的,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考查范围是礼貌用语,和2005年创建文明城市和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所填词语也是日常生活常用的礼貌用语,难度并不大,(1)还可填“麻烦”“劳驾”等;(2)还可填“见谅”。
  20.略
  解析:理由表述简明连贯给2分;符合课文特点,给4分。本题考查语言应用。本题就像一篇小作文,要认真审题,课文题目必须是高中语文课文题目,比如《荷塘月色》,如写课外的题目就是跑题;要谈出自己最喜欢的理由,比如说,文章感情真挚,语言优美等等;在表述时注意条理性,分层次来回答,略微展开,用语尽量优美,适当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荷塘月色》犹如一首小夜曲,清丽动人。字数不要超过50字。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