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考点练测 > 2014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题库: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全卷浏览

2014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题库: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2013•吉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药品为何“马甲”多郭 兴按照国际惯例,一种药品通常有三种名字:化学名、通用名和商品名。当然,中国国家医药管理局对此也有具体的规定,即药品的化学名和通用名由国家药典和药品管理部门制定,但商品名由厂家制定。正是这后一项规定,给许多药品的改名和多名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近几年具有多种名称的有200多种常用药品。所有这些具有多种名称的药都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包装或个别成分改变,疗效是一致的。名字最多的一种药是罗红霉素,它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是,罗红霉素却有40多种名称。预防和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也有21个名称。
  为何有人热衷于为药品起多种名称?用句俗话说就是,指望换了马甲别人就认不出来,这样药品生产和营销者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提价,从而获取高额利润。阿司匹林,原来一片3分钱,改名为巴米尔后,一片卖到了0.63元,价格是原来的21倍;扑尔敏,以前一片3分钱,改名为息斯敏后,一片为0.99元,价格上升为以前的33倍。
  给药品换上不同的马甲,高兴的是厂商、经销者和医疗行业,可痛苦的是普通公众。他们不仅要付出比以往高出几十倍的钱来买药治病,而且常常为这些不同名称的同一种药犯糊涂,因而会产生更多的隐患,如多吃药、吃错药,这会使患者雪上加霜。
  制药和医疗行业暴利之后,该行业的人也会深受其害。最大的隐患是,医生给病人开具的两种或多种不同名称的药品可能就是同一种或同一类药品,结果自然是让患者重复用药,增加药品的毒副作用,引发不良后果。
  给药品换上不同的马甲还有人文和经济方面的隐患。比如,阿司匹林换成巴米尔之后,就一笔抹杀了它作为一种科学发明对人类产生的无以估价的贡献,以及这种贡献所蕴藏的文明史和人文价值。1899年德国拜尔药厂的化学家费尼克斯•霍夫曼发明了乙酰水杨酸,这就是阿司匹林。而阿司匹林则是根据德文乙酰水杨酸的 缩写而命名。因而这是一段应当遵守、敬仰和值得缅怀的历史,更是对原创和知识产权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把约定俗成的阿司匹林改为巴米尔还可能会受到外国追究知识产权的诉讼。
  把阿司匹林换成巴米尔也会降低这一药物的声誉和销售,直接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说阿司匹林,消费者会如同相信同仁堂、全聚德、狗不理、泸州老窖一样信赖它、使用它。由于怀疑巴米尔的价值和价格,人们当然会少用或弃之不用,这对阿司匹林的生产者、经销者和公众来说又是双输。
  所以,一药多名,危害不浅。现在,中国卫生主管部门已经表示要彻底整顿一药多名的现象,而且要求医生今后开处方一律用药品的通用名。
  (2012年《百科知识》)
  1.下列关于“药品‘马甲’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国家医药管理局规定,厂家可以自己制定药品的商品名。这为药品的多名创造了条件。
  B.有200多种常用药品具有多种名称,如罗红霉素有40多种名称,单硝酸异山梨酯有21个名称。他们只是把包装或个别成分加以改变,效果却是一致的。
  C.生产商热衷于药品的多名称,是由于他们认为这样普通民众认不出来,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提价,获得高额利润。
  D.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开始了对药品“马甲”多现象的整顿,要求医生开处方一律使用药品的通用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给药品换上不同的马甲,是对其发明史的背叛,更是对其发明者的轻视。
  B.更换了“马甲”的一些药品,可能会受到外国追究知识产权的诉讼。
  C.药品改换了名称带来的危害有 :不仅降低这一药物的声誉和销售,还给其生产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D.药品“马甲”多,使普通民众不仅要为买药付出高额的费用,而且会因多吃药、吃错药而雪上加霜。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由于同仁堂是个老品牌企业,它所生产的阿司匹林一旦改称巴米尔,就会降低人们对同仁堂的信赖程度,进而出现少用或不用该药的可能。
  B.药品生产和销售者借用药品名称多种多样的机遇,提高了药价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C.药品作为一种科学发明,对人类产生了无以估价的贡献,药品被换了名称,很可能会勾销该药品的人文价值。
  D.中国在药品名称的管理上沿用国际惯例,规定了一种药品通常要有化学名、通用名、商品名三种名称,但是商品名不由国家药典和药品管理部门制定。
  二、(2013•百所名校示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法”——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都是治国工具。《礼记》中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乐记》把“礼乐”置于优先位置,把“刑”放在最末位,正是儒家重礼乐、“德主刑辅”、“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思想的集中体现。《尚书大传》记载,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礼记•明堂位》也说:“周公践天子之位以 治天下。六年 ,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这两种记载清楚地表明,周公用以治国的根本大法,首要工具只是礼与乐。
  以乐治国即为乐治。具体讲,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发生良性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使天、地、人合为一体,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 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人类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觉神经以优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异彩之时。当然,现时的 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杆去治理,“乐”或许是治世的绝佳辅助工具。实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礼乐之邦”也正在复活。我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1.下面对“乐治”的理解,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乐治同礼、政、刑一样,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治国工具。
  B.《礼记•乐记》认为礼、乐、政、刑几种治国方式各有作用于民的渠道,但是它们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用来统一百姓的思想,走上治国正道,实现国家的安定兴旺。[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C.在中国古代,既有关于乐治的理论阐述, 如《礼记•乐记》,又有实行乐治的伟大实践,如周公的治国之策。
  D.良乐作用于人,能使人心理、生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对于乐治原理的表述很具代表性。他认为,宫、商、角、徵、羽五声能对人的行为性格产生一定的感化作用,能提高人的思想修养。
  B.乐治的奥秘在于人的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主导作用。大自然给人听觉天赋,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与行为。
  C.礼由外入,乐自内出。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
  D.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它能让人在音乐的熏陶下不知不觉中被教化为规范的人。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治是儒家借助音乐来辅政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重礼乐轻刑法。
  B.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乐治和国家的兴衰、社会的治乱有密切的关系: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治久安,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
  C.乐治不仅可以把国家治理得规范有序,亦可由此实现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D.古为今用,治理现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要把乐治作为主要的治国之策。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