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江月静若玉》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江月静若玉》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1098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5528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1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4-04-24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 选文题目:江月静若玉 作者:查干 体裁:散文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18题。
  江月静若玉查干①有一年的晚秋季节,在澜沧江畔的虎跳峡一侧,我曾一动不动地凝视一轮江月,至夜半。那一刻,我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时间凝固,生命也凝固。心中的雾霾与阴影,也都随江流远去。人声、轮声、伐木声,顷刻间也消音不再。天静地亦静,仿佛静即是一切了。
  ②山野里,风些许寒,星些许远,江浪安详地睡着。树木的呼吸声时近时远,细微如飘动的发丝。偶有山鸟的梦呓传来,仿佛在提醒:夜已深,此处不宜久留。可是,此时的我好似置身于红尘之外,身心轻盈若翼,杂念全无,像是没有思维的一棵树。
  ③江月浮动,若有若无。映入江中的那些星子,斑斑驳驳地闪烁着,像是一位丹青手,散淡地描摹几笔、又描摹几笔。明月在江心,像一块沉缅的玉,与水相依,发着一身冷冽的青光,仿佛在等待她粗心的主人。看得出她是寂寥的,因而陷入了沉思状。对,江月在沉思,沉思得如此忘我,又如此地心无旁顾。
  ④面对此情此景,不知为什么,我猛然想起一些古代诗人的名字来,如:李白,王安石,苏轼,王维和王昌龄们。并揣想他们,面对一轮古时明月时所发出的倾诉或者慨叹之状。有关他们对古时明月的文字,我有一点牢记不忘,那就是千秋明月,对红尘中人的眷顾和抚慰,岁岁年年,从未间断过。
  ⑤譬如,当你身处逆境之时,她就会来陪伴你,以她柔和的光,照耀你的心灵。她会来装饰你寂寞的窗棂,也会来聚拢你散淡无序的梦境。而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下,她给人的感悟和遐思,又是启蒙式的,千姿百态的。以下诗句就是证明——
  ⑥“澜沧江月静若玉,不须风儿掀漪澜。”此时此刻,我真有些担心,江面会起风。假若此刻起风,会使水中明月被折迭甚或被搅得零乱无形,这不能不让人起忧。因为,这般幽然之境,在人的一生中不可多得。
  ⑦何况,这般明月夜,这般原生态的一江碧水,会使我们的灵魂,变得清澈变得空旷起来。也因为这样的时候,现实中的那一些醉生梦死的生活场景,就会从我们杂乱无序的心幕上悄然退去;那些娱乐至死的生活追求,也会变得滑稽可笑而一文不值。这样的时候,江声和晚钟声,会荡涤我们浮夸零乱的心灵迷境。这样的时候,马嘶和犬吠,会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真实,会使我们回到人生的原点。这样的时候,千秋明月,就会像一丸发光的安神丸,让我们的灵魂澄明起来。
  ⑧人,为什么喜欢玉呢?因为它圣洁无瑕,因为它优雅可人。此夜的澜沧江月,使我联想到一块无瑕之玉,或许就是这种心理暗示的结果吧?
  ⑨四野谧静而万籁俱寂,夜渐渐深了。而这澜沧江月,又不时地激起我心灵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地扩展开来。遽然,有一声柔柔的马嘶,从背后传来。回头,见是一位藏族少女,牵着一匹白色龙驹,正朝江边走。那龙驹也洁白如玉,披一身玲珑的月光,像一则童话。面对江月,少女用藏语轻声唱起《青藏高原》来。她的歌声,没有李娜那般高亢昂扬,却显得些许沉郁,但不缺乏激情和高度:
  ⑩“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这两句极具天问意味的歌词,用藏语唱起来,不知为什么,给我的感觉,像是在诵经,也像是在祈祷。不过,这般歌声,并没有打破这一山的宁静,反而使它显得更加肃穆庄严起来。
  月光下,那匹白色龙驹在低首饮江,像是啜饮着母乳。那般地深情脉脉。它的影子,与江月形成一个美妙的蒙太奇画面:那就是,玉对玉,遥相辉映的一幅极具诗意的剪影。而那位少女水中的倒影,则与斑斓山木融合在一起,虽有些朦胧,但轮廓却清晰可辨。我疑心:她,不就是那一位遗失玉佩的仙子吗?现在正牵着她的白色龙驹,趁夜深人静,寻找她的宝贝来了。
  提耳犹闻,山野的絮叨声,啊,是起风了。江水开始波动起来,细微的浪花一朵又一朵,从上游簇拥而下。那江月,也因此由圆变得细长,飘逸如上升中的一件玉披。看来,这一轮多情江月,不得不就此飘逸升空了。
  其实,这一轮明月,一直都是普照着整个山野的,不仅仅限于这一条江水。只是我在凝视中,忽略了这一存在。眼前,玉石般的江月,正被浪花簇拥着远去。而我,陪伴澜沧江月,静坐了大半个夜晚。魂,似乎离我而去,像一片银杏叶,漂泊不知何往?
  (选自2013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减)
  1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两段写人声、轮声、伐木声、树木的呼吸声和山鸟的梦呓,都是为了烘托出此时此刻的“静”。
  B.作者看见江月,就猛然想起古代文人并揣想他们面对一轮古时明月发出的倾诉或慨叹之状,这是一种感受与情思的共鸣。
  C.第⑦段运用比喻、夸张、借代、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描写、或议论,凸显了幽然之境的奥妙和神奇的特色。
  D.全文对澜沧江月之景,既有重点描摹,又有简笔勾勒,通过层层铺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E.“魂,似乎离我而去,像一片杏叶,漂泊不知何往?”以比喻兼设问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虚幻的意境,卒章显旨,意味悠长。
  16. 文章第⑥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答: △ .
  17. 文中着意描摹了“江月静若玉”,请简要分析作者笔下“若玉”的江月之“静”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 △ .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8. 作者说:“人,为什莫喜欢玉呢?因为它圣洁无暇,因为它优雅可人。”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对此,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说说你的认识。(6分)
  答: △ .

试题答案:

15.(4分)C、E(注释:此段没有借代修辞手法的应用;结尾语表达的是一种江月之景的感受而已.)
  16.①照应题目;突出题意。文章拟题是“江月静若玉”。②虚实结合,凸显题意,所引二句诗,前句实写,后句虚写,二者结合,形象地表达了晚秋之夜的澜沧江月静态美意境。③巧设伏笔,前后照应。作者在欣赏“幽然之境”中,表达出对“江面会起风”的惊心,这恰恰为后文写江上“起风了”巧妙地埋下了伏笔。(6分,每点二分)
  17.①“静”在沉思。明月在江心像一块沉思的玉,她是沉思的江月。②“静”在澄明。原生态的江水中倒映着千秋明月,让人的灵魂也与之澄明。她是澄明的江月。③“静”在诗意,少女倩影让人心动宛如遗失玉佩的仙子,立体意境,遥相呼应,极具诗意。她是诗意的江月。④“静”在多情。它如同美玉一般优雅可人,能够激起人们心灵的涟,她是多情的江月。(6分,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18.玉在中国人的以上中象征着瑰丽、高尚,“圣洁无瑕”,“优雅可人”的确是人们喜欢它的理由。但我认为,就民族传统与文化的渊源来考察,人们喜欢玉还有诸多特定的因素:①玉是吉祥如意的一种象征。在我国,玉是祥瑞之物,祈求吉祥如意,是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习俗。②玉是道德修养的一种表现。古人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孔子也说“君子比德于玉”。③中华民族文化对玉赋予了最高贵的精神生命属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视同生命意义的玉无比珍贵,中华文化对玉赋予了最高贵的精神生命属性。(6分)

  《江月静若玉》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