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1853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866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15-1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5-12-10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
  • 选文题目: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 作者:尚永亮 体裁:社会科学类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
  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
  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C.《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
  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
  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
  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
  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C.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
  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的东西。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
  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
  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B.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
  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C.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D.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
  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试题答案:

一、(9分,每小题3分)
  1.B(文中的风雪描写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没有林冲情感的投射。)
  2.C(“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是人们赋予它们的,最终也不能说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3.A (这段话主要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