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张养浩,字希孟》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张养浩,字希孟》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4568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980
  • 使用次数:2
  • 创建时间:2017-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7-04-07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张养浩,字希孟 作者出处:元史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所考实词: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chǔ,纸的代称)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巨(谏官)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 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我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则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选自《元史》,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B.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C.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D.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B.古代的元夕、上元均指元宵节。农历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晚为宵,元宵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C.英宗是帝王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如唐太宗、宋太祖、隋炀帝等。
  D.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古人用朔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相关的还有“晦”,指农历的月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品行端正,勤奋刻苦。发现有人将钞票遗失在路上,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他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即便是晚上也要点灯偷偷地读。
  B.张养浩勤勉政事,不畏强暴。他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对原先官员不敢追查的为害百姓的凶残之徒依法处治,百姓非常高兴。
  C.张养浩性情刚直,敢于谏言。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进言反对。皇帝怒而罢免其官职。后又转而表彰张的正直。
  D.张养浩心怀怜悯,体恤百姓。在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穷人后,张赴任大旱之地,他想方设法救济饥饿的人,找到了对付狡猾官吏的办法。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台臣(柬官)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
  (2)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试题答案:

【答案】
  10.D
  11.C
  12.C
  13.(1)谏官压制他,不让皇帝听到他(的意见)。于是他上疏万言议论时政,言辞全都恳切率直。掌握朝廷大权的人不能容忍他,又捏造罪行将他罢免。(2)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粮食,圭府库验明数目来换取银两,于是官吏不敢(再)做(舞弊之事)了。
  【解析】
  10.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也”句尾语气词,“不得已而为盗”句意联系紧密,不要断开,“以刑”做状语。
  11.
  试题分析:隋炀帝是谥号。谥号是帝王将相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隋炀帝是谥号。谥号是帝王将相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
  12.
  试题分析:不是罢免张养浩的官职,而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不是罢免张养浩的官职,而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
  13.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抑”“遂”“切直”“当”“构”“视”“粜”“诣”“易”。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抑”“遂”“切直”“当”“构”“视”“粜”“诣”“易”等实词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张养浩从来都不放弃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了他这样做。(张养浩)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他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独自读书。
  山东按 察使焦听说了这件事,推荐他为东平学正。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危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就赏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派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张养浩,字希孟》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