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作文 > 作文题“一位弟子捧着小盆景来给大家欣赏”审题立意|范文
题目详细信息

作文题“一位弟子捧着小盆景来给大家欣赏”审题立意|范文

  • 题目编号:24977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8619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17-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7-05-04
  • 考点详细:作文-写作
  • 命题类型:新材料

试题内容:

七、作文(70分)
  11.(70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一位弟子捧着小盆景来给大家欣赏。养在浅碟里的酪梨种子已长出嫩嫩的枝叶,真是人见人爱。师父却淡淡地说:“这粒种子长错地方了。若是把它拿到外面、种在土里,它就能接受阳光、雨水,长成一棵大树。”

试题答案:

11.
  【分析】审题指导
  材料字面意义阐释:角色:弟子,事物:小盆景,环境:养在浅碟里,状态:酪梨种子+浅浅的叶子,心情:惹人喜爱;角色:师父,事物:大树,环境:拿到外面、种在土里+接受阳光、雨水,情感:淡淡.
  材料关系:互相对立:原来是小,后来是大;原来是畸形的,后来是自然的;原来是依靠别人,后来是依靠自己的…可以转化:A小的移到外面,B可以先在室内,然后再移到外面,C在外面长大后,可以反哺室内.材料的主要倾向:师父的判断体现材料的命题取向,但人见人爱也是一种较为强大的平常取向,不能忽视.
  材料比喻与引申义:师父教弟子如何养花、种树,其实是教他如何做人,做参天大树一样的人;师父强调人生的大自然格局、大格局、大环境.
  立意参考:
  (1)从人的角度立意:学会放手.
  (2)从环境的角度:环境造就人.
  (3)从树的角度:学会独立,勇于拼搏,
  (4)从心情的角度:要学会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断超越自己的人生格局.
  (5)综合立意或反向立意:需要言之成理,谨防平均用力,简单演绎,或者论断武断,出语偏颇,说理牵强,反而不好了
  【解答】
  大山深处
  
  大山深处,清晨的浓雾还未完全散尽.早已有村民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一缕晨曦从山隙间偷溜进来,照亮了隆起的田埂.少年赤着足,提着鞋一路小跑.田里的村民道:“上学去了?”少年响亮的应答声在山里留下了一点余音.
  傍晚,少年低着头,默默地向家走去.皱起的眉毛显示着主人的阴郁,夕阳照在他沮丧的背上,渐渐淡去.
  晚饭后,少年走向正在劈柴的父亲.父亲看了他一眼,道:“有事?”少年犹豫了一下,缓缓地说:“前几天学校里有个省级考试,我考上了.老师说我可以到山外的大城市去读书,保送的.”说罢,父亲停下手头的活,沉思片刻,让少年先去睡,明天再说.
  夜里,少年的父母还没睡着.黑暗中,母亲无奈的声音响起:“你还真想让他去?我们家什么情况你是最清楚的,怎么供得起学费.这个村里的孩子,有几个不是小学上完就回家帮着忙活农活了.我们让他读到初中,已经是极限了.”良久,父亲低沉的声音慢慢响起:“他有学习的天分,在这大山里他永远不会有出息,我们再苦点、累点,也就算了.他,不应该呆在这里…”
  第二天清晨,父亲亲自将他叫醒,送他去上学.路上,父亲同少年说了他的想法.少年洋溢的笑容高高挂起,蹦跳着往前走.
  一个月后,少年的手续办完.那天清晨,父亲牵着他的手,送他到村口,手里担着一个大布包,委屈什么他细细叮嘱.到了车前,父亲帮他放好包,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让我后悔我的决定.”然后,默默看着少年的背景缩成一个小点.
  少年确实是一个天才.在人才辈出的学校里,他是个瞩目点.尽管有人嫌弃他的贫困,他没有生气,白馒头就着咸菜成为他的主食,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家.
  从高中毕业后,他开始利用空闲时间打工,大学的学费足够自己赚全,有时还会给父母寄些过去.尽管一年间父母见不到几面,他却从未忘记自己大山深处的家.
  几年后,他在自己的圈子里属于佼佼者,有更多的选择的他,将目光投向农家乐这个热门领域,带着自己所有资金,回到大山,帮村里修路,开发荒山,种植果树.村里的生活水平因为他跟上了时代.有人说他不忘本,有人说他傻,他自己说,大山深处我有一个家.
  【点评】本文以少年走出大山类比移出浅碟,以进入城市、跨入大学、学有所成类比长成大树,立意切题,构思“另起一行”,叙述饱含深情,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结尾出人意料,且对命题语境进行了有效的突围,对“小大之辩”的转化,给出了一个形象的阐释.

  作文题“一位弟子捧着小盆景来给大家欣赏”审题立意|范文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