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专题指导 > 作文指导 > 高考模拟任务驱动型作文范文12篇
文章浏览

高考模拟任务驱动型作文范文12篇_2

来源:网络  浏览:42139  下载:0  上传:2017-02-05


二、(2016 青岛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
  这种事件发生后,社会上议论纷纷,有人疑惑,有人不解,有人肯定。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让礼仪与真理结伴而行
  笛卡尔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教授想用这种奇异的方法,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激发学生敢于用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威的精神。在当时,在他的鼓励下,真的有一百多名学生跨过了这位老师的身体。有人认为有理,表示肯定,有人表认为无礼,表示不解,有人认为不懂,表示疑惑。而我认为:礼与理结合才是教与学的正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是出自《师说》的一句话,意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答疑解难的人”。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亦或者是现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师者“,所以受人尊敬,让人敬仰。因为老师传授的除知识以外,更多的是传授“理”。而中国是一个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礼”,便成了”理“的制高点。教授的作法有失偏颇,只能让学生从高坡上滚下,所以我认为让学生从老师身上跨过去,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巴尔扎克说:社会是个沼泽,我们得站在高处。随着时代的改变,科技的不断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素养却在退步。学生对老师越发的不尊重,甚至是无视老师的存在。曾有一则新闻报道过:一个刚满十八岁的少年小龙,因为班主任管他玩手机,竟当着母亲的面杀害了班主任。这件事情的风波并未真正停止,又出现了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动趴在教室前,让学生跨过。在这片沼泽里,杂草层生,是怨天空呢,还是怨土壤呢?本来就普遍存在的学生对老师藐视的现象,再加上这类事件的出现,并在社会上掀起热潮,只会让学生更加轻视老师,不尊重老师;只会助长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损我国教育形象,不利于文明礼仪的传承。
  现在人们就认为:权威人士和拥有权贵的人士说的话就是真理的,就是“礼”。就算发现其中明显或不明显的错误,也没有人勇敢的站出来指出。若有人勇敢的指出,便认为是“失礼”,“礼”便没有了界限,“理”也就没有了高度。教授,是权威,人们都称赞他,崇拜他,他的做法便是“真理”。然而,这正是“理”与“礼”的失衡。
  现在社会上缺少真正的权威人士,这人有胆识,有“礼”,有正气,知古人,懂来者。用“礼”之雨露,育“理”人才,这是真正权威的责任。在未来,真正受到尊敬的人,恐怕是“礼”与“理”结合的人。孔子,古代的教授,古代的权威,他以“礼”说“理”,古人没有把他拉下马,今人谁又能匹敌。如今,孔子“礼”文化走出了国门,为国家赢得了真正的权威。
  当然,我时代更需要没有跨过教授身体的学生,他们懂得尊重,懂得权威,懂的真理,更懂得“礼”数。敢于对“失礼”权贵人士挑战的人,才是真正的权威。作为教授,也应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用真正的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用“礼”反抗权贵的精神。
  培养学生具有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的方法有很多,不要用自求其辱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这种品质,不破坏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礼仪,不助长学生不健康学习习惯。歌德曾经说过:我曾看到有人一旦从错误中醒悟过来,就像睡醒一样又精神焕发的转向真理。这才是教授育人的高度。懂“理”有智慧,知“礼”有品位。
  在 “礼”与“理”之间维护权威,尊重真理,善莫大焉.
  让礼仪与真理结伴而行,助力中国文明社会的辉煌。
  “真理”与“权威”的较量
  一面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一面又是尊师重道精神的不断深化,当代呈现出的,行走于“权威”边缘的“真理”,无一不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如此境状,在“真理”与“权威”之间我们应该先“真理”后“权威”,在真理之中寻找权威。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动跳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勇敢跨过他的身体。面对该教授的如此行为,许多人表示不解,认为这是对师道不尊,而那位教授却解释道:这是在传递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我认为,用真正的“真理”挑战“权威”,才能真正地“立威”。
  林清玄曾言“我们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里的“心”,是用“真理”滋润的。然而,就此一百名同学来看,单是其大胆的勇气就是令人叹服。敢于从老师身上跨过不说,那些学生所考上的理工大学也得600多分,况且不顾别人的非议,依然对追求真理,挑战权威,满怀期待。不要说他们不尊重师道,因为教授的命令就是尊重;不要说他们是在作秀,因为服从就是优秀,不要说他们激进,尝试教授奇异的教法,便是探索精神。这些学生的做法无可非议,如此向上的学生又何尝不彰显着国家所需要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学生敢于突破“常规”,老师敢于唤醒“沉睡”的心,本意是好的,但教授用当校求辱的做法来揭示“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精神”是不是有些差强人意,会不会因此做法而对学生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大师丰子恺曾言:“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大学教授本是德高望重之人,是威严的,是学生们的引路人,是中国的知识份子。代表的不仅是学校而是中国。而此教授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如此过激的行为,实在不该,不仅辱没了人文主义精神,还破坏了中国数百万年来的师德师礼。由此观之此教育的作法显得不合乎情理,再加上最近各种想要火上一把的网上作秀,这名副教授在网上受到排挤,非议也是难免的了。
  话又说回来,老师的这种精神却实值得我们学习,若换个方法调动学生们勇于反抗权威的精神,岂不是一条通衡大道?
  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软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成为社会。学生是学习文化的,文化里有真理的种子,作为教授,把真理的种子选出,放在学生手中,让他们去播种,待到山花烂漫时,他们会在丛中笑。那时的教授才是权威,那时的学生才拥有了真理。
  在权威与权贵之中,我们不应该空喊口号,而是要拿出伽利略老先生用事实打败亚里士多德的言论的精神;拿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精神,拿出中国富强才会“权威”的精神。
  “权威”常有,而“真理”不常在,用“真理”钉上的“权威”才不会被别人拔出来。
  教授与学生之间,就如同权威与真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真理”与“权威”之间,维护权威,更应接受真理,尊重创新。
  尊严的至高理解王冰寒梁文道: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而人人缺乏尊严,便是病灶。
  近日,武汉大学的一名教授主动趴在门前,要求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跨过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这一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质疑,有人赞扬,有人反对,教授大概为此背负了很大压力,真可谓是“尊严千斤”。
  一方面质问权威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对尊严的肯定。有人说:教授是成功人士,不守尊严在情理之中。有人说:教授竟然不守尊严,反映他缺少人文精神。这两种意见我都不以为然。我认为,他的行为反映当老师的境界,教授的境界是身在最高层的“尊严”。
  就此教授来看,他的行为,不仅要说给学生听,更重要的是做给学生看。他倡导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就要让学生接受教育中获得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加学习更多知识,能让学生尊敬老师,也能让学生更加尊重学生,形成双方互动,双方受益的局面。教授对尊严的理解入木三分!。
  然而,尊严有没有境界?有没有界限?有没有准则?
  平日里家人和朋友都有尊严,但没有一个人去理解它深刻的内涵,也没有人会追究它的界限。但教授不是正在家里吃饭,也不是正在和朋友聊天,而是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参加一个特殊的活动,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场合,他承担的老师的责任,国家的教育方向。作为大学教授,他更代表了中国教育水平:作为老师,他掌握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将在全世界的媒体中出现的公众人物,他代表着自己:作为大陆同胞,他是与人互通的友谊的信使多重身份的的教授,会不对自己的行为付责任吗?当然不是。他对尊严理解的深刻,为了让学生不活在权威之中,而站出来,这样有错吗?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权威?
  毕淑敏说:“理解尊严使人优美。”师德,一个人的内涵与格调,在尊严中会得到提升。细品教授的行为,教授的热情追求,探求真的精神体现着他对挑战权威的追求,可是,在这种偏激的追求中,尊严的情感之花却凋谢了。
  “尊严是行动,将就的老人对刚生活在社会上年轻人的忠告,尊严理解方可成功。”这是赫今岑说过的一句话。这件事,在某些人看来,这一小事是个无伤大雅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值千斤!这种负责人行为,在我们身边,在电视里,在报纸上有多少呢?了了而已。教授的行为固然有道理。从整个国家出发,一切从道德为前提。设想教授这样做,有什么用!有多少人想过。由此观之,一个人的行为也显得符合情理。
  若是强制或许会少一个创造人才机会的丧失,少一个有责任,有胆识的人才,如何求得圆满,愿教授在道德的基础上,实现真理,获得双赢。
  这样的理解,释放自我,赏一幅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树影里,逐梦到天明。
  道德与真理的较量
  美,不能造作,它自生风的手指,把草地抚弄,要追赶上绿色的波纹,上帝会没法制止,使他永不能完成。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教授也想创造一种美的教学理念,主动趴在教室门前,要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这一报道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质疑,有人赞扬,有人反对,他的压力倍增,这真可谓“用心良苦”,“美”在哪里?
  一方面是质问权威人才的培养,对真理价值观的弘扬另一方面又是道德的范围。当代呈现真理的,行走于道德边缘的民间时事无一不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如此境况,在“道德”,“真理”之间,我认为I每个人应在道德基础上,保护,支持真善美之举。
  就此教授来看,他的行为,不仅要说给学生听,更要做给学生看。他倡导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就要让学生接受教育中获得知识。此法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目的是好的,但这样未必达到目的。因此,要在道德的范围来实施,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多知识,能让学生尊敬老师,也能让老师更加尊重学生,形成双方互动,双方受益的局面。
  教授的热情追求,求真的精神体现着他对真理独有的情感。而周围人一句“不符合道德”而压制·打击,从而失去一个对学生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生活在虚伪的权威中,难道这样可取?教无定法,探索创新,教授的做法本无可厚非,教授没有疯,大学没有掀起波澜,社会倒先“疯”了一把。
  这也难怪,索尔尼琴说,宇宙有多少个生命,就有多少中心。之所以如此,道德与真理没有相容。
  教授的行为固然道理,从整个国家出发,一切以道德为前提,设想教授这样做,无什么用处,我什么目的他还会这样吗?由此观之,一个人的行为合乎情理,一切道德的规定无不是为其国泰民安,道德在社会中举足轻重。人们批评与不解,人才的浮出,而如果只因保护人们底线,又有谁为其他人而奉献于付出?
  毕淑敏曾说:“道德与真理同时存在,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是的,她说的对,真理固然重要,都离不开道德的范围。道德作为动力,真理作为载体,在社会中流动。
  道德与真理之间,道德是死的。道德如若是板上钉钉真理则是木板的位置。此时的人们都不对此“颇有胆识”的教授深入了解,乃至很多人不理解。教授的伟大而勤劳得不到赞扬。如果掀开感性的面纱,想一想,这样做是对道德的不敬吗?不是的,归结原因,是他对道德理解很深,如果他认识不仔细,他会放下尊严,而让学生学习吗?
  若是反对这样的行为,社会上将会少出现人才,少个为人民辛勤付出的老师,如何两者兼顾,在“道德”与“真情”的较量中获得双赢,还得教授在道德的基础上,实现真理。
  “道德”与“真理”之间,维护道德,揭示真理,善莫大焉。
  别把“行为艺术”当作“言传身教”我们的一生是个犯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在人生路上,向后看看,再向前看看,才能走的更远。
  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在教学“路途”中,主动趴在教室门前,要求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看到这则消息,对否,错否?不禁深思,这究竟是言传身教,还是行为艺术?
  这一“行为艺术”,无疑让张教授做了一次权威与强权。张教授把学生置于两难境地,还逼着学生做出一个选择,这场滑稽的“行为艺术”,没准,却只制造了许多盲从者,他们没有对张教授的“求侮辱”行为作出深入的理性的分析,不明白自己两难的困窘,一味认同一个“人云亦云”的认识,我反对这种打着“言传身教”幌子,炒高自己的“行为艺术”。
  何为副教授?这是仅次于教授的高等学校教师的最高专业职称。他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所在专业的引路人,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然而,这位副教授却主动趴下,让学生“凌辱”他,此可谓荒谬至极。暂不谈此事过后能否对学生产生正确导向,光看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位副教授就大错特错。
  想传递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给学生的想法是好的。可当他以老师的身份鼓励要求学生“凌辱”他时,他便忘了这个初衷。对学生而言,老师在一定程度就是权威,当他们抬起脚跨过老师的身体时,他们不光不敢反对权威,还被带上了目无尊长的恶名。难道这就是这位副教授想看的的结果吗?难道大学讲堂是为了“行为艺术”而设立吗?难道关于做人的道理是要以这种方式才能传递吗?
  “言传身教”不等于“行为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者是脚踏实地,安安稳稳的做事,从最终的结果来使人信服,而不是为了娱乐大众。朱敏才,孙俪娜这对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放下名利,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山村,这是言传身教;王宽这为戏曲圈里的老艺术家,为救孤,古稀高龄去卖唱,只为让收养的几个孤儿健康成长,这是言传身教;“微尘”“炎黄”这些一心做慈善,不求名利的好心人,有自己微薄积蓄为我们点燃一脉香火,这是言传身教。与这些用实际行动来感化社会,点亮黑暗的人们相比,这位副教授的行为显得那么不值得一提,甚至让人鄙视。
  别把“行为艺术”当作“言传身教”,我们应该全面的思考问题,才能做到完美。身为副教授,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做事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路。
  别把“行为艺术”当作“言传身教”,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度”,才能恰到好处。既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不至于搞得如此伤大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改变后世。
  别把“行为艺术”当作“言传身教”,我们遇到的事情应“三思而后行”。别随意低下你高傲的头颅,忍受胯下之辱,副教授从实际行动出发来影响学生吧,有些事情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歌德曾言:“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副教授啊,要专心研究学习,尽心教书育人,这不是没有做为,有时你的一个小动作体会比大喊声有用的多!
  要想使后世真正成人成林,一定要从实际行动做起,拒绝“行为艺术”。
  让“挑战权威”与“尊重他人”同舟而行赵欣
  各有各的看法,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有些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就如我们所做的选择题,选项很多,但正确答案就有一个。从古至今,中国人几乎都很难接受被人跨过身体的行为。这种“胯下之辱”,被认为是奇耻大辱。
  然而,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就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震惊。我认为这位副教授是宁愿不要自己的尊严都想教育学生们敢于否定权威·反抗权贵。但,应有的尊重呢?
  这种从别人身上跨过去的行为却是极不尊重的行为,教授怎么会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学生呢?我认为这也将会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当这位教授这样做的时候,他有没有考虑到让自己的行为既能教育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又能让学生尊重老师,传扬美好品德?
  挑战权威,反抗权贵,是我们面对德高望重,德高位重之人,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是我们在面临极大压力时的果敢挑战,是我们在反驳别人时的尊重他人。在这件事中,到底是要看清教授所说的目的,还是看重教授所作出的行为背后的“礼”?或许有人赞赏这位教授的牺牲精神,也或许有人夸奖他的伟大,但我们掀开这感性的面纱,用一颗理智的态度去仔细品味这件事情时,不禁怀疑这是不是炒作,本该是“授业”教授的他,却为了偏激的教育行为而放弃自己的尊严,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实是有违教授的风格。如果真炒作起来,也一定会对教授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观之,对于教授自身,自取其“辱”,也实属不应该。但不管怎样,教授既然做出,总该有收场,让教育回归正轨。大学生吗,本该是学识羽翼渐丰,理性光照前程。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世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是该缄默的时候了,教授,首先应该教好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尊重他人的人。
  小泽征尔在参加指挥家大赛时,面对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等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他坚信一定是乐谱错了,因此而赢得了比赛。对学生而言,这才是挑战权威的正途。挑战权威,就是敢于质疑,敢于坚信自我,但是尊重他人是前提。巴尔扎克说:社会是个沼泽,我们必须站在高地上。这个高地,恐怕就是尊重。
  浮躁的社会注定摆不了太安定的书桌,道德沦丧的时代注定象牙塔难保清静,但想一想,春秋那样战乱的年代,孔子的学生颜回尚能在陋巷中“一箪食,一豆羹,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难道现在的教授一定都需要随波逐流。只有回归本真,回归理性,回归真正的尊重,我们的土壤里才不会长出“张教授”这样的奇葩来。
  王安忆曾说:“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找到自己的发现才是最重要的。”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坚守住自我,做一个理智的人,而不是学习教授的作法。但我们要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
  在人生路上,让我们以尊重他人为帆,以挑战权威为桨,扬帆起航直达成功的彼岸!
  反抗权威何需“凌辱”李坦坦
  大学副教授趴在教室前门求“凌辱”,让100多个学生从他身上跨过去,意为反抗权威。此惊世骇俗之举确能让学生刻骨铭心,出发点也确实为了能让这些高校学生不惧权威勇攀高峰,可这位副教授有没有想过:让这100多个学生跨过去,本身已是让学生服从了他的“权威”,学生作了“配合”,是否意味着常理下仍会服从“权威”而不敢不会质疑?老师的真正目的能否达到?
  权威如果是靠自己的学识、能力步步经营登堂入室所得,我们敬之又何妨?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样的老师叫我们如何不敬他?面对“昼寝”的学生宰予,骂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我们仍敬之,被惨骂的宰予仍敬老师,并最终成为“孔门十哲”之一,成为“先贤宰予”;老师有缺点又如何?他不知如何回答两小儿的“辩日”又如何?我们就算挑战老师仍是尊之敬之爱之,而不是“凌辱”之,不是借着反抗权威的名义笑之贱之踏之。
  我想这位副教授定是才高八斗深邃洞明,学生从心里敬之爱之,部分学生断然不会跨过他们尊敬的老师的身体,我为这部分学生点赞,在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一种名叫“仁”的血液,“仁”字不光是指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包括尊师和敬师。“仁人”一词和全德之人同义,包括和部分老师的错误言行相悖哪怕是“沉默的反抗”。姑且不说大学副教授必是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出身,就算是一位普通的无编制的代课老师,我们也应“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如这些跨过老师身体的学生,只要有一个人被助长了“天下唯我独尊”的气焰,“欺师”的戾气就可能污染周围。学校尤其是高等学府仍是最公平竞争的清净领地之一,让学生“凌辱”自己,师颜师尊师道何在?这种“引领”方式置其他老师如何自处和处人?
  当然,“让学生跨过自己的身体”事件引起大家热议的一个极好效果就是:无论经济如何发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重要,老师就是老师,良莠不齐并不代表“不良”,人无敬畏不立,敬畏学识敬畏师长任何时候都不会出错。“泰戈尔说:“创造的神秘,有如夜间的黑暗是伟大的。而知识的幻影却不过如晨间之雾。”反抗权威不需“凌辱”,知识和真理仍然是心存敬畏的人创造的,而只有尊师尊教,遵从规律,属于你的伟大和权威仍会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