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专题指导 > 现代文指导 > 文学类阅读:分点作答,“点”从何来?
文章浏览

文学类阅读:分点作答,“点”从何来?

来源:网络  浏览:9466  下载:0  上传:2013-05-31


文学类阅读:分点作答,“点”从何来?
  在高考阅读类文本的主观题中,有不少题目的答案是分点的。其原因,一是因为题目本身涵盖面比较广,答案不分点,就不能不能正确全面地完成答题任务。其次是有的题占分比较多,不分点,在批改人数多,批改时间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判分的误差。三是不分点的答案,一般处于“感性认识”层面,答案容易模糊、重复、条理不清。而分点就是对初步答案的进一步提炼,加工,使答案的表述明朗化、条理化、系统化,进入“理性认识”层面,因而更加正确、全面,切合题目要求。
  有的考生由于缺少分点作答意识,把自以为是的答案胡乱地“堆”在一起作答,造成不全面,不准确,不系统。也有的答案虽然切合题意,由于重复、交叉、混杂造成阅卷教师的误判,丢失了该得的分。
  是否分点了就一定能够得分,或者得到该得的分呢?不一定。有的学生想要分点,却不知道点从何来,答题的“点”或“牛头不对马嘴”,或重复、交叉,造成分了“点”却得不到“分”的状况。因此,必须弄清“点从何来”这一关键问题。
  一.“点”从文本来
  能不能分点作答,分出的“点”能否得分,不仅仅是答案的形式问题和答题技巧问题。阅读题答案的正确性与考生读懂原文的程度有密切的依存关系,所有题目概莫能外,“分点作答”的答案也是如此。
  “读懂”包括读懂文本的“整体”和“局部”,其中“整体把握”尤其重要。这是因为:(1)“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没有对全文的正确理解,局部的理解就难于避免片面性、表面性,答不到“点子上”。(2)很多题目就是针对“整体”命出来的,因为在命题人眼里,“整体”的重要性永远大于局部。(3)有的题即使针对的是局部,但是与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能因为题目的局部性而企图“走捷径”,忽略甚至放弃把握整体。“整体把握”对考生来说,永远是“迈不过的槛”。
  所谓“整体把握”,其实就是弄清3个问题。(1)写了什么?即弄清文章的内容。(2)为什么这么写?即弄清文章的主题思想。(3)怎么写的?即弄清文章的写作特色。考生检验自己是否“整体把握”了文本,可以采用“自问自答法”,依次问自己上述3个问题。问的时候问题的顺序不能错乱,因为这3个问题的顺序包含了读者由浅入深地认识文本的基本规律。如果考生感到能够比较全面地、顺利地回答这3个问题了,表明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已经具备,可以进入答题环节了。反之,则需要继续阅读品悟直至“弄清”。否则,就难于避免“分点”的片面性、盲目性。
  如江苏省2009年高考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该题是一道探究题。要想正确、全面地回答该题,需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内容和主题两个角度挖掘文章蕴含的“深意”。其答案是“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答案的前2个“点”,并不针对某一段、一句,而须纵观全文通过对“‘上善若水’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自问自答来揣摩,然后从“事”与“人”的角度分“点”。而第3个点需要变换角度,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角度推敲作者的写作目的方能得出。如果考生不知道从内容、思想两个角度作答,或者虽然知道,但是没有读懂文章,就分不出“点”来,即使分出了“点”,答案也文不对题。
  二.“点”从题目来
  要正确分“点”,还必须重视对题目的认真审读。因为题目往往对“分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旦误读或遗漏,都会造成“分点”的错误。
  如江苏省2009年第16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该题的答案是: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 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从该题要求和命题人给出的答案,可以看出审题时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看清题目规定的答题区间。命题人对题目的答题区间有两种表示。一是指定内容,明确地告诉考生,必须按照指定的内容寻找答案。如指定某一段、某一句、某个词、某个特定内容等。二是提示答案的范围。如指出“结合全文”、“根据某段”等。如上题的答案范围就是从“开头”到“结尾”。解题时,先要根据指定内容,寻找在有关语句在文中的位置,以便弄清其与上下文的联系与区别。然后根据提示的范围寻找答案。如果没有提示答案的范围,可以根据答题要求寻找,而内容所在位置与答案往往有一定的联系。答案在指定内容的下文的较多见,在上文的较少见。如指定内容在文章的中间,则要注意与上下文是否都有联系。
  2. 看清题目规定的答题方向。答题的方向多种多样,有的答题方向是明确的,如内容上直接告诉“内容”、“景象”、“思想感情”;有的在手法上直接告诉答题方向 “表达技巧”、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凡此类题,答案往往比较单一,只要根据方向答即可。有的则只是笼统地要求“简要赏析”、“谈谈看法”、 “说出好处”等。此类题答案往往包括“本身”、“内容”、“主题”等若干个方面,需要全面回答。
  3. 看清题目中蕴含的答题重点。如江苏省2004年诗歌鉴赏题有一小题的答题要求为“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题中蕴含的答题要求是对每句诗歌都要赏析,不可遗漏。再如2008年江苏省选考题实用类文本第19题:“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就要看清答题重点是“原因”,而不是“学术成就”。如上题,就要看清答题重点是“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不是“思想感情”。
  4. 要揣摩题中“点”的数量。有的题目“点的数量比较明确,如题中的表述是“哪种”,“何种”,那就说明只有一种,不可答2种以上,以免因被阅卷人认定为“贴标签”而不得分。如是“哪两层”,那就只能答2层,既不能多答,也不能少答。还有的是要求答“哪些”、“有什么”、“哪几件”,或者干脆没有任何具体要求,只是笼统地要求答“作用”,“理由”、“好处”等,那就要根据该题的占分结合文本内容来揣摩几点。占分为偶数的,“点”要是它的公约数;如果是奇数的,往往有几分就有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