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专题指导 > 现代文指导 > 文学类阅读:分点作答,“点”从何来?
文章浏览

文学类阅读:分点作答,“点”从何来?_2

来源:网络  浏览:9581  下载:0  上传:2013-05-31



  三.“点”从文体来
  根据江苏卷《考试说明》,江苏卷所涉及的文体一个有3大类10小类,其中文学类文本中有诗歌、小说、散文3种,实用类文本有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4种,论述类有论文、杂文、评论3种。试卷中的文言文则与上述3大类有所交叉,其中最主要的是考人物传记。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手法,不同的文体也决定着不同的答题方向。《考试说明》中对不同的文体又有着不同的能力考查层级。而试卷上的同一个“板块”又包含着几种不同的文体,如文学类文本板块包含小说、散文;选考板块包含论述类、实用类的7种文体。命题人在该板块中选何种文体命题往往具有随机性。因此, “分点作答”的第一步是答题时要弄清文体。
  相对而言,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比文学类文本的答题难度低一些。这一是因为3大类文本本身就存在难易的区别。文学类文本属于艺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对作品的锤炼之艰辛。文学作品强调含蓄蕴藉,往往把主旨融化于内容之中,阅读理解时需要反复品味领悟,还要知人论世,才能正确恰当地把握思想内容。文学作品追求美感,所以会使用众多复杂多变的表达技巧,使考生对浓重的文学元素本身的理解和把握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实用类文本强调时效性,论述类文本强调一针见血,这两类文本的特点,决定着其中的文章表情达意比较直接,容易理解,同时对写作手法的要求也不很复杂。因此,江苏省别树一帜,把文学类文本作为必考题,把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放在选考题中随机选考,就文体本身而言在难度上等值,是明智之举。
  二是江苏卷对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的考查,能力层级只有“理解”、“分析综合”两种。这样规定,一是切合文体实际,二是放低了考查要求。而文学类文本中的诗歌多了鉴赏评价这个能力层级;散文、小说则没有“理解”,只有“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要求,因而文学类文本是整套试卷中难度最大的板块。
  弄清了文体,我们就可以根据文体确定“点”如何划分。如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中,江苏省《考试说明》的解释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可见,对句子考查的重点侧重点在于对本身含义的“理解”。答题时主要从2个角度“分点”。一是纵向角度,分出“本义”和“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引申义)以及正面意义、反面意义。二是横向角度,就问题中平行的几个词语分别作答。如2008年选考题论述类文本第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该题的答案是: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 反对滥用暴力。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可见所考的就是重点就是语句的“语境义”。①②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第一句含义的回答。而③是对第二个句子含义的回答。
  在《考试说明》中,文学类文本也考“理解”。要求“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并解释说:“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可见同样是“理解”,答题的要求提高了。一是要求回答出句子的“思想性”,也就是说必须结合全文的内容、主题作答。二是要求从艺术性的角度作答。因此,“分点”的角度就更加丰富和复杂。如2007年文学类文本第17题:“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分)”其答案为: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该答案“分”出了2个大“点”。第一个大点是从全文内容角度回答的,后一个大点是从主题角度回答的。而第一个大点又是从“劳动时”、“丰收时”、“丰收后”3个角度作答的。
  如果考生不注意文本所在的板块,或者没看清文体,“分点”就容易出问题。如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中的理解题为结合主题、技巧去“分点”,或者文学类文本不答与全文内容、主题、技巧的关系,会造成失分。
  在各种文体中,特征最明显的是小说。小说的命题围绕5个要素: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语言。环境、情节、人物在其它文学类文本在也存在,但由于戏剧不适合考查,诗歌、散文中体现不是很明显,因此成为小说独具的要素。围绕三要素命的题,“分点”有2类,一类是立足于要素“本身”的,答题时要按照“是什么” (考了什么要素)“怎么样”(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使用的好处)的角度答题。第二类是把该要素与其它要素以及主题结合起来“分点”。遗漏一个角度,就会造成失分。如20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第14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所考的就是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其答案是“① 要花轿早有打算;②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分点”时要抓住情节发展的过程,体会刻画的是人物形象的哪一个侧面。
  四.“点”从积累来
  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命题规律、解题思路、得分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的训练在要善于思考、归纳、反思,“例不十,法不立”,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是对某些表达技巧的牢固记忆。表达技巧种类繁多,运用广泛。虽然倒背如流仍然不一定能够运用自如;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积累,因为背不出就一定答不出,有时候牢固的记忆也能帮助答题。如2007年文学类文本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其答案为: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的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要答对本题,必须对结构的作用有牢固的积累。所谓结构上的作用,无非有过渡、铺垫、照应、统摄全文、总结上文等几方面,如果我们知道了结构的作用,“分点”就可能比较全面。
  五.“点”从思维来
  “分点作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上所述,“点”的形成,除了要有正确、牢固的基础积累,对文本由全面透彻的认识,缜密细致的审题外,最后还要有一个推敲打磨的过程,其间包括了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严密的思维过程。
  其主要思维过程和答题步骤有如下几项。
  1.答案的筹措。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考生对文意的把握,形成一堆可以用来作为答案的基础材料。此时的材料可能比较庞杂,比较片面,比较表面,需要进行丰富补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2.初步分点。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力技巧,分出一定数量的“点”。这一步的作用在于把感性认识明朗化、条理化了。但是“点”本身与“点”与“点”之间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
  3.整理修改。(1)修改表述不够明确或不够确切的“点”;(2)调整顺序不合逻辑的“点”;(3)合并意思相同的“点”;(4)修正意思交叉的“点”等。
  4.认真检验。(1)再次审读题目与答案,检查是否有遗漏要点,不合题意之处。(2)将“点”放进原文,检查答案与原文意思是否吻合。
  5.修改定稿,写进答题纸。
  如江苏卷2008年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该题是一道探究题,答案具有多向性,其答案为:“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其中①是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思考的;②是从结构角度思考的;③④是从描写角度思考的;⑤是从主题角度思考的。像这么一个复杂的答案,如果没有细致严密的思维,忽略了上述的答题步骤,就一定会造成答案的残缺、片面、表面,导致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