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高中语文题库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会面(节选)》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会面(节选)》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53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57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2-03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 选文题目:会面(节选) 作者:拉莱 体裁:小说

试题内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会面(节选)拉莱·科林斯饱经战斗而疲惫不堪的德国国防军士兵站满了与铁轨平行的混凝土站台,他们年轻的脸像一个个神情冷漠、听天由命的面具。一个身材矮壮的国防军少将慢慢地从站台上的人缝中走过来,以同情的眼光瞄了一眼士兵们没有表情的脸,向另一列火车走去。这列蓝色卧车属于“总参谋部元首专车二列”,它将把肖尔铁茨送到东普鲁士那斯顿堡——希特勒的大本营去。
  肖尔铁茨为第三帝国披甲执戈已有十三年,这十三年中他只见到过希特勒一次。那是一年前(1943年)的夏天,在第聂伯河边陆军元帅曼斯坦因的野战司令部里,当时正请视察东线的元首吃午饭。
  希特勒吃饭时滔滔不绝自言自语不容别人插言,因此全场肃然无声,只听他一人在说话。希特勒有三件事情给他深刻印象:一是他的神经质的身躯散发出来的具有感染力的自信;二是他的脸上从来没有笑容;三是他在饭桌上的吃相完全是个巴伐利亚的农民,这使这位出身名门的贵族感到大吃一惊。
  这次相见,情势已大不相同。元首在第聂伯河畔午餐时所做的乐观预言并没有实现。红军先遣部队距那斯顿堡已不到六十英里。在西线,肖尔铁茨和任何人都一样知道,德军在诺曼底战役中已打了败仗。
  在那斯顿堡铁路支线上迎接他的是希特勒的侍从副官。一路上共有三层警戒圈。在第一圈外,肖尔铁茨的全部行李就从车上卸了下来。副官向他道歉说,这是七月二十日①以来所实行的预防措施。接着,汽车一次次地经过大本营外三道铁丝网、地雷阵和机枪掩体,最后来到这个纳粹圣地的最后一道屏障。里面有党卫军大德意志师的七个营守卫,在一个小池塘旁边的几所房子里,住着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主要助手。
  伯格多夫在地堡外一块阴森森的空地上等他。即使在那个夏季的日子里,遮盖着“狼穴”的枞树林也只有几道惨淡的阳光透过来。在等待觐见时,伯格多夫指点了上次炸弹阴谋留下的一些烧焦的废墟。
  几分钟后,在地堡门外站岗的党卫军卫兵招呼他们过去。肖尔铁茨走进地堡的门,他的手指紧张地抓着军帽的帽檐,经过没有窗户而用日光灯照明的大厅,向那个在屋子尽头靠着一张木制的空书桌的人走去。他举起了右手,行了自从七月二十日事变以来德国军队也必须行的纳粹军礼。
  肖尔铁茨仔细地看了一眼他面前那个人的无精打采的眼睛。刹那间,他发现这人已不是一年前坐在他餐桌对面的人了。他的面容憔悴,精神委顿,双肩下垂。他把左手握在右手中,以掩饰左臂的轻微颤抖。原来在无线电广播中常常使他听得屏息凝神的粗哑的声音,在一年以前还曾经使他燃烧起新的信心的声音,如今已轻得成了一个年老体衰的老人上气不接下气的低声耳语了。
  他先是漫无边际地谈起过去的事,话题涉及他怎么创建纳粹党,怎么将它铸成控制德国人民的完美工具。
  接着希特勒说话开始大声起来。他对肖尔铁茨说,诺曼底只是个暂时的挫折。很快,在有了“新武器”以后,他会扭转局势。
  这时他突然转移了话题。他的手紧紧按着身后的桌边,向前倾斜着身子,尖声呼叫。“自从七月二十日以来,将军阁下,”希特勒吼道,“好几十个将军——是的,好几十个将军上了绞刑架,因为他们要阻止阿道夫·希特勒继续完成工作,完成我的领导德国人民的使命。”
  他的嘴角喷着唾沫,额上沁出汗珠。肖尔铁茨看到,他的身子因为神经过度紧张而在哆嗦。
  但是——他向肖尔铁茨吼叫——没有人能阻挡他。他将继续奋斗,把德国人民引导“到他们的最后胜利”。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责“普鲁士将军小集团”想要暗害他,他将用酷刑把他们送归西天。最后,在发出一阵痉挛性的喊叫后,他颓然坐落在椅上。
  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间歇后,他又开始说话。如今他平静多了。这次他说话的声音很低,几乎是耳语,就像接见开始的时候那样。仿佛刚才肖尔铁茨看到的场面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现在,”他对横跨半个欧洲前来看他的这位将军说,“你要到巴黎去。”他任命肖尔铁茨为巴黎要塞司令兼他的个人命令执行者。希特勒告诉他,若发生任何平民暴动,任何恐怖行为,对德国武装部队若有任何破坏行动,“你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镇压,”希特勒声嘶力竭地说,“为此,将军阁下,你可以放心,你会得到我完全的支持。”
  看来接见已经结束。肖尔铁茨行了礼,转过身往回走。他向门口走去时,觉得背后有希特勒的目光在紧紧地盯着他。
  到了外面,肖尔铁茨看了一眼伯格多夫,想得到一个叫他放心的表示。但是他没有得到……
  ——原载《纽约时报》(1958年8月31日)
  【注释】①这是德军部分军官趁在希特勒大本营开会之机,密谋炸死希特勒的政变失败的日子。
  文本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节选)
  罗森塔尔
  十四年前②,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摘编自纪实小说,即所谓报告文学,它比传统的小说更扣人心弦,别具风味。
  B.文本一使用插叙,引入肖尔铁茨与希特勒的第一次会面,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C.文本二“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对法西斯暴行做出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D.两个文本语言简单平实、言之有物、真实自然,具有纪实类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
  8.德国即将迎来全面溃败的气氛浸染全文,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结合两个文本,谈谈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试题答案:

7.A
  8.①自然环境上,阴郁的那斯顿堡、严苛的防卫措施、地堡中烧焦的废墟,让人压抑不安,渲染了失败的气氛。
  ②社会环境上,驻扎在那斯顿堡附近的红军、诺曼底战役的失败,都展现出德军颓败的局势。
  ③人物形象上,麻木的士兵、反叛的军官、失去信心的将军、癫狂的领导人,都让人感受到失败的气息。
  9.①对人生命的伤害。法西斯战争剥夺了众多美好的生命,普通人的、士兵的,男人的、妇女的。
  ②对精神的摧残。残酷的战争不仅使被压迫者表情麻木,也使压迫者神情冷漠。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它比传统的小说更扣人心弦”错。“扣人心弦”与小说是否为纪实作品无关。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德国即将迎来全面溃败的气氛体现在:
  第一,自然环境上,文本一第五段“汽车一次次地经过大本营外三道铁丝网、地雷阵和机枪掩体,最后来到这个纳粹圣地的最后一道屏障。……在一个小池塘旁边的几所房子里,住着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主要助手”,第六段“伯格多夫在地堡外一块阴森森的空地上等他。即使在那个夏季的日子里,遮盖着‘狼穴’的枞树林也只有几道惨淡的阳光透过来。在等待觐见时,伯格多夫指点了上次炸弹阴谋留下的一些烧焦的废墟”,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写阴郁的那斯顿堡、严苛的防卫措施、地堡中烧焦的废墟,让人压抑不安,渲染了失败的气氛。
  第二,社会环境上,文本一第四段提到“元首在第聂伯河畔午餐时所做的乐观预言并没有实现。红军先遣部队距那斯顿堡已不到六十英里。在西线,肖尔铁茨和任何人都一样知道,德军在诺曼底战役中已打了败仗”,可以看出,作者所写的驻扎在那斯顿堡附近的红军、诺曼底战役的失败,都展现出德军颓败的局势。
  第三,人物形象上,文本一写“饱经战斗而疲惫不堪的德国国防军士兵”“年轻的脸像一个个神情冷漠、听天由命的面具”;写反叛的军官“好几十个将军上了绞刑架”;写肖尔铁茨“看了一眼伯格多夫,想得到一个叫他放心的表示”,最终也没得到;写希特勒“无精打采的眼睛”“面容憔悴,精神委顿,双肩下垂”“年老体衰的老人上气不接下气的低声耳语”“身子因为神经过度紧张而在哆嗦”“痉挛性的喊叫”等,可以看出,作者所写的麻木的士兵、反叛的军官、失去信心的将军、癫狂的领导人,都让人感受到失败的气息。
  9.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第一,文本一第一段“饱经战斗而疲惫不堪的德国国防军士兵站满了与铁轨平行的混凝土站台,他们年轻的脸像一个个神情冷漠、听天由命的面具。一个身材矮壮的国防军少将慢慢地从站台上的人缝中走过来,以同情的眼光瞄了一眼士兵们没有表情的脸,向另一列火车走去”,作者通过写士兵听天由命的表情以及少将同情的一瞥,预示着士兵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
  文本二第一段“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法西斯杀害了了众多美好的生命,数目惊人;文本二第二段“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作者用集中营中的照片墙对死去的囚徒做了表情的特写,让人看着触目惊心
  由以上可以分析出,对人生命的伤害。法西斯战争剥夺了众多美好的生命,普通人的、士兵的,男人的、妇女的。
  第二,文本二第二、三段“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他们表情木然”,写集中营的囚徒在临死前面对照相机镜头麻木呆滞的表情,体现出战争完全摧垮了这些囚徒的精神,已让他们成为行尸走肉;
  文本一第一段,“饱经战斗而疲惫不堪的德国国防军士兵站满了与铁轨平行的混凝土站台,他们年轻的脸像一个个神情冷漠、听天由命的面具”,写年轻的德国士兵在战争的威胁下,不知什么时候可能就失去了生命,因此表情冷漠,毫无生机,体现出战争对压迫者产生精神上的摧残;
  由以上可以分析出,法西斯战争对人们精神的摧残。残酷的战争不仅使被压迫者表情麻木,也使压迫者神情冷漠。

  《会面(节选)》阅读题及答案 由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