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园十三首·其五①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②书生万户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①此诗写于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②若个:哪个。
1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以反问开篇,起势峻急,语气强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安定。
B.李诗“收取关山五十州”,暗示了当时烽火连天、战火不断的社会现实。
C.李诗和辛词中的“吴钩”具有相同的文化含意,是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D.“登高而赋”是古代文人的习惯,此处二位诗人亦是登高远望,思绪翻涌。
15.李诗与辛词都为读者呈现了生动的诗人形象,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形象的异同。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鉴赏试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534
- 是否推荐:是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99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2-03
- 考点详细: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 题目:南园十三首·其五 朝代:唐 作者:李贺 体裁:诗 题材类别:其它
试题内容:
试题答案:
14.D
15.同:①两首诗都展现了壮志难酬、内心悲愤的爱国诗人形象。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二人都渴望能沙场立功,报效国家,却都报国无门。
异:①李诗呈现的是一个慷慨激昂、沉痛忧郁的少年书生形象。②辛词呈现的是一个孤单思乡、年华不再的中年将军形象。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此处二位诗人亦是登高远望”错误,“请君暂上凌烟阁”,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可知李贺并未登高。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李诗第一个设问是反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显得气势磅礴。诗人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何不”,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收取关山五十州”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这是一位书生意气的少年的悲叹。
辛词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这是一位有家难归,年华不再的中年英雄志士形象。
两篇作品都给我们展示了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人物形象。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
- ☆
- ☆
- ☆
- ☆
- 质量得分
-
- ☆
- ☆
- ☆
- ☆
- ☆
相关试题及考点指导
- 所属试卷:四川省内江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高考模拟)
- 上一题目:《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阅读答案及翻译
- 下一题目:名句名篇_怀古中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