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京城,已漫游十年之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歌情景交融,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B.诗的首句描写了自己的感受,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突显出清溪水色的特异。
C.诗的颔联借问新安江,用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
D.此诗的诗眼是“行”,围绕诗人在清溪的行踪表现他对清溪的喜爱,情由境出。
16.日本汉学家近藤元粹在《李太白诗醇》一书中点评此诗“五、六笔有画致,七、八使人凄然”,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6分)
题目详细信息
《清溪行》(李白)鉴赏试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957
- 是否推荐:是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86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3-23
- 考点详细: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 题目:清溪行 朝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 题材类别:其它
试题内容:
试题答案:
15.D(3分)
解析:诗眼是“清”,不是“行”。全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从首联“清我心”的主观感受,到颔联以新安江比不上清溪的清澈见底,到颈联的比喻,都是围绕清溪的清澈,没有突出诗人的行踪。
16.(6分)
颈联有画致: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以群山比作屏风(手法1分)。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诗句分析1分),就如人行走在明镜中,鸟在屏风中飞翔。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画面感强,诗中有画等。(画致解释1分)
尾联凄然:入晚时猩猩的声声啼叫,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消寂境界(诗句分析1分)在诗人听来,猩猩的啼叫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1分)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落寞郁闷的情绪(1分)。
(情感分析: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尾联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生。中置乡内心的孤寂之情,以及空怀济世之才的落寞悲伤的情怀。)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
- ☆
- ☆
- ☆
- ☆
- 质量得分
-
- ☆
- ☆
- ☆
- ☆
- ☆
相关试题及考点指导
- 所属试卷:广东省江门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高考模拟)
- 上一题目:《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 下一题目:名句名篇_们可以借用将进酒的来安慰他告_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