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不再是一套关于季节、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从古至今,以节气为指南,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节气文化温润和滋养着人们的生活,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以清明节为例,它既是节气,又是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的节日。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习俗,形成了禁火、扫墓、踏青、插柳等丰富的习俗。而在时代变迁中,清明节的习俗也随之嬗变和发展,内涵也更加丰富。一是清明节是礼赞生命的节日,其中蕴含的感恩文化和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二是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是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通过节日仪式实践,可以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三是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大力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的宣传教育活动,成为时代赋予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新的内涵。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题目详细信息
综合语用_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题目编号:28522
- 是否推荐:否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02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5-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6-07
- 考点详细:语言运用-综合语用
- 语用考点:病句-变换句式
试题内容:
试题答案:
【答案】18.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关于季节、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从古至今,人们以节气为指南,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
19. 作为传统节日的清明节是通过节日仪式实践,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而)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语句三有处语病:
一,“不再是……而是”不合逻辑,二十四节气是一套关于季节、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所以应改成“不仅是……更是”;
二,“二十四节气不再是一套关于季节、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搭配不当,“二十四节气”和“知识”搭配不定,应将“知识”改成“知识体系”;
三,“以节气为指南,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成分残缺,“以节气为指南,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的主语是人们,而不是二十四节气,所以应改成“人们以节气为指南,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
先找出一个句子作主干句:清明节是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作为传统节日可放到“清明节”前做定语。
再分析其他句子,实现这一作用的方式是通过节日仪式实践,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以这些内容可以作为长单句中“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状语。
整个句子修改为:作为传统节日的清明节是通过节日仪式实践,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而)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
- ☆
- ☆
- ☆
- ☆
- 质量得分
-
- ☆
- ☆
- ☆
- ☆
- ☆
相关试题及考点指导
- 所属试卷: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高考模拟)
- 上一题目:名句名篇_报任安书(节选)中先列举古代倜傥_练习及答案
- 下一题目:综合语用_“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集体奖花落1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