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专题指导 > 作文指导 > 202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作文“经典文学与电影”导写与范文
文章浏览

202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作文“经典文学与电影”导写与范文

来源:网络  浏览:2534  下载:0  上传:2024-03-30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在很多人心中似乎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2024年春节贺岁档电影一上映,就迅速成了大众关注的热点。无论你是否读过相关获奖书籍、是否看过相关电影,这一对比都值得我们深思。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
  这是一篇时评类作文,一般需要我们“摆现象”“找原因”“挖本质”“析危害”“提方法”等。
  材料针对的社会现象是“茅盾文学奖没有掀起多大波澜,贺岁档电影成了大众关注的热点”,这一对比引人深思。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呢?
  电影之所以更受关注,从褒的角度来说,是其表现形式等更贴近大众,从贬的角度来讲,是快餐式文化与当下观众的追求娱乐至上的浮躁心理正好契合。茅盾文学奖遇冷,体现了传统纸质文学在当今时代的尴尬地位,同样可以从其自身和读者的角度来分析。
  还需拓展思维,挖掘材料展现的深层意义。“无论你是否读过相关获奖书籍、是否看过相关电影”,这暗示同学们不必对具体作品作分析,当然,如果联系具体作品来分析,展现自己的思考也是很好的。可以展开联想,譬如由贺岁电影联想到当下短视频、电子书籍等新媒体传播、流行文化的广受关注,由茅盾文学奖联想到传统经典文学的处境。
  针对类似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办?
  从经典文学自身来说,可以承认经典文学形态发展没落的事实,分析其原因,思考如何通过新媒体形式创新传播,以新动能换来经典文学的繁荣,譬如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等。从流行文化来说,可以肯定其符合时代发展、具备勃勃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也可以批评其迎合大众口味过度娱乐化,思考如何规范和引导其健康发展。从受众角度来说,可以批评当代人的娱乐至上思想,心灵肤浅浮躁,跟风趋众严重,追求快餐式、浅表化文化,思考如何引导、教育问题,舆论生态问题等。
  【名言名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习近平
  ◎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泰戈尔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习近平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习近平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
  ◎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森谷正规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经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垢政治和经济。——毛泽东
  ◎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献生
  ◎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黑塞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
  ◎中国的长斯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毛泽东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献生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邱吉尔
  【佳作展示】
  1执创新之笔,赋文学新时代价值
  山东潍坊一考生
  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未起波澜,2024年春节贺岁档电影一上映却成了大众关注的热点。这不禁让人发问: 为什么现代的大众对传统纸质文学不关心?是真的“文学已死”了吗?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贺岁电影走热的原因吧。
  趋利避害、追求方便是人之天性。人们总会趋向于更美好的欣赏体验。过去一本小人书便可愉悦几天的日子,早就随着时代更迭、电子产品更新如江水般滚滚逝去不复返。书籍虽能给人带来丰富的知识与想象空间,但却不如电影的流动性、色彩的碰撞性更吸引人。且电影可利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传播媒介随时播放,要比携带一本厚厚的纸质书方便得多。再说,书更多时候适合于一个人看,且往往局限于喜爱文学的人群,而电影则可以让人和和美美一家亲地共同欣赏,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由此来看,传统文学与电影等新媒体相比, 竞争力显然不足。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矣。”传统文学要走近大众,就应该正视自身不足,创新传播方式,让自己与时俱进地充满活力。曾经,人们对诗歌多无兴趣,甚至望而生畏。但随着《长安三万里》的播出,唐代文人诗词风靡全国,许多人会在应对完成人生挑战后,发自肺腹地感叹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见,让传统文学复苏的一种形式,就是创新其传播方式,让艰深难懂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们沉浸式体会文人感受,形成共情,产生共鸣。
  当然,传统文学仅靠创新传播方式也是不够的。正如固其根本树木才会繁茂,文学作品也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曾几何时,出版业异常火热,良莠不齐的文学作品一股脑流入市场,一度损贬了文学的形象,渐渐影响了文学的推广。今天,像茅盾文学奖等一些优质文学作品遇冷,不能说与之没有关系,太多的人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已失去了花掉许多个夜晚去啃一部厚书,咀嚼品味它是否值得一读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学创新思维,利用符合大众审美的营销手段推广传播,是走向复苏的一种趋势。
  当然,一味借助电影等传播手段也是不可取的。揆诸当下, 许多人在电影中只求视觉的刺激,逐渐遗失掉独立思考的能力,缺失了灵活想象的乐趣,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想想中央电视台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广受群众喜爱的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曲咏流传》《见字如面》等,就应该意识到,经典文学的传承是需要用心用脑的,充分调动受众的积极性,才能使其主动接近,自觉汲取。
  “羡子年少正当时,有如扶桑初日升。”立于这个时代, 风华正茂的我们正接过传承经典的接力棒,让我们执创新之笔赋予文学新时代价值吧。
  2聆听流行钟音,探寻传承之路
  山东潍坊一考生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多种观念碰撞的时代,电影等流行文化因其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等特点满足了人们的“快餐式”文化需求,而传统文学书籍因其保守、平平无奇,渐渐弱化了在大众心中的地位,甚至悄悄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抛至脑后。立身于文化强国、民族复兴的今天,这一现象更值得我们深思。
  千年神州,文明盛筵。传统文学蕴含的质朴精神、激励心灵的力量绝不允许冷淡,而流行元素若任其发热,是否会走上娱乐至死之路,也需要我们警惕。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需要我们聆听流行钟音,探寻传承之路。
  鸿篇面世无人问,影坛星动天下知,时代的快节奏让传统文学发展的滞后问题日益凸显,为何会出现如此的不对称现象?
  辞幕尔尔,烟火年年。在这个“平常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时代,《战狼》《流浪地球》等电影以现代化表现方式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贴近大众审美的形式传播出爱国精神,以积极创新的姿态让受众欣然接受。而传统文学固守书本,坚持以语言文字的力量打动人心,读者一般需要人书一体,沉浸式阅读,才能体悟到作者传递出的真情实感,费时、费力、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正如“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文学巨匠们深挖传统文学遇冷的原因,才能找到发展的出路。
  加缪说:“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现在,聆听流行文化的钟音,细切传统文学的脉搏,我们不能发现,与时俱进、符合大众审美需求是流行的关键,纸质文学的式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守旧乏新。诸如茅盾文学奖等优质经典作品,要想走近大众,需要创新传播方式。
  在这个各行各业都谈不断创新、引领前行的时代,文学的创新不是指一味地去迎合大众品味,不加思考地以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呈现。好的文学作品最后往往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承、沉淀下来的,这毋庸置疑,但却可以用更丰富的形式传播出去,使其走下神坛,走近大众。《朗读者》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传播经典篇章,《中国诗词大会》以答题竞赛等方式传承诗词,《经典咏流传》借古词新唱等点燃观众的热情……以科技赋能,用心传承,传统文学终将焕发新生。岁月失语,唯经典能养浩然气,塑阳刚魂,以价值观影响大众审美观,经典传承之路终会行稳致远。
  丘高石险,拦不住勇者跨越,道阻路远,止不住行者征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让我们聆听流行钟音,积极拥抱新生态,用心理性思考,使文学与电影齐头并进,流行与经典相携而行。
  3假流行文化之热,驱经典文学之冷
  山东潍坊一考生
  当今社会,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受欢迎程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并未掀起大波澜,而春节贺岁档电影一上映,就迅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这一现象不禁让一些人感慨“文学将死”,果真如此吗?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很难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静下心来品读文学作品,而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它的直观逼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与喜爱。电子科技的日新月异,将众多如电影一般的流行文化元素推到了人们面前,也让纸质阅读离一些人的生活渐行渐远,而诸如茅盾文学奖等经典文学更是跌入了无人喝彩的寂寞角落。
  不可否认,流行文化的盛兴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丰富了大众的审美体验,但若任其肆意走热,是否会助长大众审美的浮躁化、肤浅化?抛开经典文学的墨香,是否会削弱沉浸式阅读那种正心疗愈的功能?毕竟,经典文学通过历史的选择,能够为个体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这是快餐式的网络阅读及视频所无法提供的,经典文学的持续式微必将影响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
  经典文学要如何提升自身影响力,应对流行文化的冲击?依我之见,假借流行文化之热,可驱经典文学之冷。
  电影电视作为新时代极具蓬勃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其传播力不用多言,将有着深度思想内涵的经典文学内容与电影电视的传播形式结合,不失为普及经典文学的极佳途径。且看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众普及了诗词,让观众既体验到了观影的乐趣,又情难自禁地去走近典雅诗词;还有前些日子风靡大江南北的《繁花》,王家卫导演以匠心制作引发了国人共鸣的精神内核,以至落幕许久都有影迷去翻阅原著。巧借流行之热,为经典文学插上飞腾的翅膀,值得我们用心用力。
  当然,驱经典文学之冷,并非改编电影这一条“华山之路”,只要秉持创新思维,依靠科技赋能,终有条条大路可走。看,《典籍里的中国》,采用“专家+话剧表演”的方式传播了古籍里的文化内涵;《经典咏流传》以“画+词+歌”的形式,让诗词与歌曲、经典与流行融为一体,迎来了经典的新生……
  携古今贤文传中华文脉,赋经典文学时代新意,是吾辈青年的使命,虽道阻且长,但行将必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