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江西省南昌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测试试题

全卷浏览

江西省南昌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测试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觅②乐,但欲老渔樵。[注]①王安石任舒州通判的当年,长兄宜州司户王安仁病逝,时年37岁。这首诗是作者于次年皇
  佑四年(1052年)回江宁料理长兄王安仁丧事时所作。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
  代官位爵禄。
  8.诗的前两联是怎样写作者的“客思”和悲伤的?请简要分析。(6分)
  9.“但欲老渔樵”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是什么?(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秦蜀之间人迹罕至,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2)(三峡》中“     ,     ”两句总写了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
  拔的山势。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刻瓷圣手聂鑫森40岁就已发福的王狂玉,笑吟吟地出现在刁羽刀面前。
  正是2002年的秋天。
  从江南瓷厂退休才三天的刁羽刀,对于不速之客的来访颇感意外。他一向不喜与人结交,却让来访者轻易地走入家门,怪事!后来刁羽刀才想起,当他在敲门声中打开门,谦恭的王珏玉立刻双手呈上一张名片,名片上“王珏玉”三个字,立刻让他会意一笑:这与“刁羽刀”正可配成一副绝妙对联,有意思!
  这套两居室里,住着刁羽刀和早已病退的老妻,儿子一家住在另外一个社区里。两个月前,在机械厂上班的儿子、儿媳都下岗了,孙子眼下正读初三。
  刁师母热情地招呼客人坐下,然后沏上一杯君山毛尖茶。王珏玉说:“刁师母,您的心脏病近来好些了吗?孙子明年要考高中了,可得选一所好学校啊。”刁师母说:“谢谢你的关心。”
  刁羽刀很奇怪,王珏玉对他家怎么这么熟悉?
  “刁先生,贸然来访,抱歉抱歉。其实,我早就认识您了。”
  刁羽刀淡淡地说:“是吗?”
  “我的公司是专做出口瓷业务的,常要去各厂组织货源。贵厂我去过,只是不敢当面打扰刁先生,您设计的图案很精美啊。”
  刁羽刀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叹什么气呢?刁羽刀觉得这辈子很冤,他爹也很冤。父子俩在专做日用瓷的江南瓷厂,为那些饭碗、菜碟、茶杯设计简单不过的贴花图案,真正的好功夫全没有使出来。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他爹和北方的朱友麟,就并称为南北两大刻瓷圣手,可惜解放后这门技艺无人欣赏。用金刚刀具在烧好的素白瓷器上刻字刻画,然后上色,费时费工,售价又高,有钱有闲的人才玩这个。他爹是1972年病逝的,正好50岁,生前不忍绝了这门技艺,暗地里传给了他。刁羽刀从不对人说,只是在工作之余,把刻瓷作为一种消遣,刻得极好的才留下,其余的则悄无声息地毁了。只有特别可心的知己,才得到过他的赠品。
  刁羽刀的叹气声还未落,王珏玉立刻说:“刁先生,尊父和您的刻瓷,还是很有人欣赏的,绝了!”
  “你怎么知道的呢?”
  王珏玉虔诚地从手提包里拿出大小两个瓷盘,说:“我出差到法国,在一家古玩店里,花大价钱买了这两件刻瓷。一件是尊父刻的郑板桥《风竹图》;一件是您刻的《百福图》,一百个‘福’字,一百个写法,您看看吧。”
  刁羽刀接过盘子,看了又看,果真是父亲和他的作品。它们是怎么流传到国外去的?天知道。而王珏玉却购之而归,也应是个刻瓷的知音了。刁羽刀的眼里,渐渐地噙满了泪水。
  “刁先生,这一门绝活总不能任其埋没吧?我查阅过资料,当今海内善刻瓷者,只有您硕果仅存了。假如……”王珏玉看了看刁羽刀的脸色,然后再说下去,“您还能刻瓷的话。”
  “我当然能刻!”刁羽刀觉得不能让人小看了,大声说。
  王珏玉笑了笑,说:“我想专门收藏您的作品,您一月交我一件,不论器形,也不论刻什么,都行。每年付酬金12万元。”
  刁羽刀目光渐冷,头微微向上昂去。刁师母急了,说:“老刁,你还犹豫什么?”
  “刁先生,我可以保证这些作品绝不转手进入市场,更不会远销到海外,只藏于自家,秘不示人。”
  “王先生能做到吗?”刁羽刀问。
  “我们可以签订合同的。”
  “那倒不必了。君子一诺,违者天知啊。”
  5年过去了。刁羽刀闭门谢客,足不出户。从瓷厂买来的素白瓶、盘、碟、壶,以及定制的内 垫海绵的锦盒,堆满了工作室的一角,然后一件一件变成了刻瓷作品装入盒内。
  每月末,王珏玉上门来取走一件用锦盒装好的作品。一共取走了60件,件件都是稀世之宝。
  刁羽刀突然心肌梗塞,抢救无效,鹤归道山。
  王珏玉送了一副白绸布挽联,挂在殡仪馆灵堂最醒目的地方。联语云:“先生去后,刻瓷谁堪继?后学伤怀,藏品我独存。”
  消息传 开,国外许多商家函电纷驰,在反复磋商价码之后,王珏玉决定把这批刻瓷卖给美国纽约的福斯特公司。全部刻瓷小心装箱后空运过去,他也同机前往。在福斯特公司开箱验货时,王珏玉傻了:那些精美的刻瓷,无一件完好,全在旅途中震裂了。专家检测后,说刁先生下刀深刻几至穿透,刀痕互相牵扯,一经颠簸和震动便开裂,应是蓄意为之,这刀法真是神鬼莫测。王珏玉很颓丧,怪谁呢?只怪自己言而无信,刁先生早把他看透了。
  不久,刁羽刀的所有藏品,由夫人和儿子遵照遗嘱,全部捐赠给了本市的博物馆。
  (有侧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对人物取名颇具匠心,“刁羽刀”三字含有四把刀,暗示了人物刀法精妙,而“王珏玉”三字含有四块玉,正与“刁羽刀”相对,暗示了人物温润如玉的君子品格。
  B.刁羽刀工作之余所刻之瓷,只有极好的才留下,大多毁弃,是因为售价太高,有钱有闲、懂得欣赏这门技艺的人在当时很少。
  C.刁羽刀最终答应为王压玉刻瓷,刁师母的催促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刁羽刀确实需要这笔钱解
  决家庭眼前的经济困难。
  D.小说尾声颇有反讽意味,刁羽刀死后,所有藏品全部捐赠给了本市的博物馆,这恰好是对王
  压玉挽联的无情嘲弄。
  E.王压玉与刁羽刀之间的交往故事虽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反映了作者对人际关系
  的深重反思,意味深长。
  (2)对王压玉的来访,刁羽刀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3)请概括小说中刁羽刀这一形象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写王珏玉购得的精美的刻瓷在旅途中全数震裂,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局在前文有哪些
  铺垫?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报人王芸生王芸生的一生注定与《大公报》有关,《大公报》这张曾经在中国叱咤风云的报纸决定了王芸生一生的走向,王芸生的是是非非与《大公报》的是是非非也密不可分。抗战胜利后进入上海《大公报》担任记者的唐振常说:“先生一生事业在《大公报》,《大公报》因得先生而益彰。先生与《大公 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1927年3月,北伐军打进南京,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派出军舰炮轰南京,引起第六军官兵奋起反杭。王芸生在(华北新闻)的社论中声援第六军将士的正义行动。而(kih\-报)则发表文章呼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第二天,王芸生发表社论对《大公报》进行反驳。文章写道:“被侵略者对侵略者无所谓‘躬自厚’的问题。中国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不仅对内要打倒军间,对外还要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把帝国主义的特权铲除净尽!”1928年(大公报)总编裤张季变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从此王荟生的命运就与(大公报)连在一起了。
  (大公报)自创刊以来,以“四不”为“家训”,素有德健的“文人论政”的报格。到了王荟生,也继承了这种传统。王芸生以国际关系和时政见长,他写的社评挥洒自如,一吐块垒,人们争相抢读。“九一八”事变三天后,《大会报》总编样米季育决定尽快开辟一个专拦,记载自187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重大事件,带助读者了解甲午以来的对日屈辱史,栏目名称定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并指定王芸生专主其事。
  在王芸生开始编撰工作时,正好赶上博仪离开清宫,清代历史档案得以会开,其中清朝与外国
  列强的外交文件很多很丰富。王芸生奔走于京津之间,广泛搜集史料,在多数未经整理的浩瀚史籍
  和档案中,耐心搜寻,精选细择,有时竟通宵不眠。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王荟生在《kiu-报》
  隆重推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每日登载一段,连续两年半,无一日中断。每日文前冠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肚认明,国难可救!”读来怪然有声。他的文章后来编成了厚厚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影响深远。王芸生因著此书而成为我国研究日本近现代史的著名专家和日本
  问题的政论家。
  1943年3月29日,抗战处于最艰难的时候,他在(大公报)发起一场以“爱、恨、悔”为主题的精神运动。他疾呼:“我们要爱—爱国、爱族、爱人、爱事、爱理;凡我所爱,生死以之,爱护到底!我恨敌人,恨汉奸,恨一切口是心非,损人利已,对人无同情,对国无热爱,贪赃枉法,以及做事不尽职的人!我们要悔,上自各位领袖,下至庶民,人人都要低首于自己良心面前,忏悔三天!省察自己的言行,检视自己的内心,痛切忏悔自己的大小一切过失!”
  对于国民党的贪污腐致,王荟生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屡次撰文给予痛斥,取得了民众的击节称赞。他写了著名的(拥护修明政治案》,该文笔酣意畅,正气凛然,传诵一时,同时巧妙地披露香港沦陷之际,“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的五闻,激起了遵义和昆明群众的义愤。王芸生最著名的社评要数《看重庆,念中原》。文中把重庆与河南作对照,描写重庆富紊花天酒地,脑满肠肥,限制物价,揭霉国民党统治下河南灾民的悲惨生活。文章一出,人民争相传阅。蒋介石气急败坏,当晚责令(大公报)停刊三天。
  1948年11月10日,王芸生在《大公报》香港版发表《和平无望》,代表《大公报》明白地反对蒋介石的罪恶统治,宣告起义。解放后任《大公报>社长至1966年停刊。晚年他以病老之躯,努力完成周恩来总理交给的任务,将修仃《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作为第一“要务”。1979年,他入院治疗后,仍关心这本书,有时边吐血边写作,不顾病体进行工作,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改完该书第1卷,就溘然长逝。后来该书在张逢舟等人的努力下由三联书店完整地出版,完成了王芸生的遗愿。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立言的长处是在常以国家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立场,说一般人民所要说的话。虽则格于环
  境,他有时恐未必能畅所欲言,可是他富于热情,所说的话,常能打人读者的心坎。所以他的文
  章,始终能动人心弦,不致与民意脱节。(俞颂华《富有热情的王芸生》)
  ②王芸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表现了丰富的学识和坚贞的人格。按照唐代史学家刘知
  几“德”、“才”、“识”的三条标准,他是新闻记者的楷模。(程少华《论王芸生的以文报国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芸生在军舰炮轰南京事件上与《大公报》针锋相对,张季莺后来却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
  《大公报》,足见王芸生的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张季莺爱才心切。
  B.王芸生在抗战最艰难之际发起一场以“爱、恨、悔”为主题的精神运动,所言情感强烈真挚。
  他的文章的重心在“恨’,和“悔”上,恨之对象,悔之主体,除明言者外,言外亦有所 指。
  C.王芸生善子用委婉的笔调巧妙揭露丑闻。<拥护修明政治案》披露出香港沦陷之际权贵们自
  私自保,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态。《看重庆,念中原》则透露出后方重庆腐败的社会风气。
  D.王芸生撰文挥洒自如、富于热情,秉持人民立场,用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说话,所以常能打人读者的内心。但他有时也未能畅所欲言,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E.王芸生因主持“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而声名鹊起,晚年带病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时
  抱憾而亡,日本问题是他人生命运中一根重要的线索,从他身上可以见证‘段中国近现代史。
  (2)王芸生得以著成《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比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标准,有人称王芸生是“新闻记者的楷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
  解。(6分)
  (4)材料中有论者认为王芸生“与《大公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请结合材料分析王芸生与 《大公报》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和影响。(8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