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真题 >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

全卷浏览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暄哗”应为“喧哗”,形容声音大而杂乱。C “伫(chù)”应为“伫(zhù)”,伫立: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也泛指站立。D “淋漓尽至”应为“淋滴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延续了2015年高考题型,让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字音及字形的辨析。与2015年不同的是,2016年加入了字音的考查,并且题干由“有错……的一项是”变为“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覆盖面有所扩大。所选词语有两字词、四字词,指向明确,难度较低。字形设误点“晔”与“哗”是形近字,“至”“致”是同音字,对于这类情况,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记忆:①字形辨识法,②语义辨识法,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不容易出错;③结构分析法,做到“字不离词”;④ 语境辨识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词语词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字形。字音设误点“伫”是习惯误读字,对于这种情况,在复习时要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优美:美好;美妙。幽美:(1)形容地方很偏僻、光线暗;⑵使人感觉宁静、安闲的;(3)
  幽静美丽;幽雅,幽深。本题中,第一个括号中所选的词语应符合李白诗歌的意境,用“幽美”恰当。领略:有领会,理解,理会,理睬等意思。领悟:就是体会,解悟。文段中的对象是“徽派建筑之美”,用“领略”恰当。繁杂:事情多,繁琐而杂乱。繁复:指繁多复杂。文段中用来形容老屋内部结构,应用“繁复”。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采用的是语段阅读式填空,题型延续了2015年山东卷题型,指向明确,所选词语涉及动词和形容词,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既要注意语境的限制,又要注意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本题中第一个括号中的词语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具体的语境,上文李白诗句“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突出了环境的清幽,所以此处只能选“幽美”;“领略”和“领悟”词义轻重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据此可判断出答案;“繁杂”和“繁复”适用对象不同,范围大小亦不同,前者多指事情多而乱,而后者的使用范围要广一些,文中用“繁复”最恰当。
  3.【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顿号的使用方法,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本题中“有骄傲睥睨的表情”和“跌宕飞扬的韵质”是并列关系,中间已经使用顿号,那么“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和“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之间就不能再使用顿号,而应用逗号。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分清语句或段落的层次,大致确定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②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③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即分清所给文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祈使句,准确判断句号、问号和叹号使用是否正确;④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准确判断句中标号和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如,引号、括号等标号和句末句号或问号的位置是否正确。本题考查了顿号、句号、逗号和破折号的用法,这几种标点皆是平时学习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而且经常会被误用的标点,指向明确,难度较低。
  4.【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空中楼阁:指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也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使用正确。A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对象错。B扣人心弦: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又作“动人心弦”。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多指激动人心。对象不当,感情色彩也不恰当。C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望文生义,对象不当。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一考点是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定,仍然是传统的四选一形式,指向明确,难度较低。从历年高考来看,成语类试题测试重点有: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所考查的四个成语都是学习生活中常见常用易错成语,“巧夺天工”“扣人心弦”“一见如故”“空中楼阁”都有自己的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巧夺天工”指人的技艺巧妙,A中用来形容自然美景显然不恰当;“扣人心弦”强调的是打动人心的议论或表演,B中用来形容灾情,对象不当,感情色彩也不当;“一见如故”的适用对象是陌生人,C中用来形容老朋友,属于望文生义,也可以理解为对象不当。
  5.【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 3至2倍,优势明显”不合事理。C项成分残缺,应为“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的方法” ,D项“广泛而热烈的思考”搭配不当,可改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采用的是山东高考一贯使用的独立辨析形式,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考点比较全面。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本题B项设置了不合逻辑类语病,“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和“优势明显”前后矛盾,不合事理;C项设置了成份残缺类语病,句中缺少与“掌握”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可补上“方法”“技能”之类词语;D项设置了搭配不当类语病,“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
  6.【答案】D
  试题分析: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 “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2014年和2015年山东卷第6题考查的是概括论述文主旨的能力,今年改为考查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体现了向全国卷过渡的思想,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A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
  7.【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这类题目是山东卷必考内容。本题指向明确,难度适中。从选项设置来看,四个选项所涉及的信息集中在文本第二自然段,位置都比较明显,考生稍加梳理筛选就可以找出,再将找出的信息与选项内容一一对照,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8.【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不仅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指向明确。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项信息在文本第三段,C项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D项延续了2015年高考本考点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可判断出D项正确。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