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真题 >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卷)

全卷浏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 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 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8.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9.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 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