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真题 > 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卷浏览

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一)微写作(10分)
  23.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③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二)作文(50分)
  24.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答案】1. D 2. B 3. B 4. C 5. A
  6. 观点:①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②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③材料三认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启发:①三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各有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②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本题相对容易。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注意是关于“生物多样性危机”。在原文第一段最后几句,A项、B项、C项都是原文的概括。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可知D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而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有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错,原文“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渡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环”可知不是“缓解”,恰恰是加剧了生物多样性危机。C项由原文“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可知张冠李戴。D项“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说法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中“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是城市中动植物栖居于精心维护的花园中,不是城市中生物的得到了精心保护。其它各项在第四段的最后三句话中都能找到,其中A项是原文的概括,C项、D项是原文的同义转述。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由材料一“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材料二“城市作为人类的产物……”可知说法正确。A项“认为应该减少城市化的步伐”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B项原文“着实令人惊叹”、“感到不可思议”可知不是“忧虑”是“惊叹”。D项材料一“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一大干扰因素”,材料二“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可知观点不同。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原文“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可知“为抵御积雪的覆盖”错,是为了抵御积雪融化后的夜间冰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整合能力。一样遵循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的原则。考生需审好题,带着问题筛选答案,本题答案应该在全部材料中找。明确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其实结合前面的题目也能大致了解每则材料的侧重点),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注意观点性的句子,材料中有直接照搬,如果材料中没有明确观点性的句子,考生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即可。本题第二文要求谈启示,考查探究能力,考生的观点需要依托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7. A 8. B 9. C
  10. 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11. 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①“概”,一致,符合。⑦“既”,已经。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B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C项“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曲解原文。原文是说可以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孰能知之?”(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①中“认”,辩认;“塞”,闭塞;“惑”,惑乱。②中“取”,赞同,同意;“尔”,此、这个。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伯阳叔的观点,划分韩愈批驳的那段话的层次,明确是针对伯阳叔哪些观点的。同时注意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文中“且曰”、“又曰”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于考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
  (一)
  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的终极。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