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真题 >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全卷浏览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答案】22. 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
  23. (1). 纪传体 (2). 《史记》 (3). 欧阳修 (4). 宋祁
  24. 尊重前辈,不改他人之文;尊重他人成果,不掩他人之名。
  【解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句话的意思是:按照旧例,修撰史书,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当时宋景文公做郑州知州,职位在欧阳修之下。
  “故事”是“按照旧例”的意思,状语提前,一般在其后断开;
  “修书”中,“书”是宾语,在其后断开;
  “职名”作“书”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守”郑州是指做郑州知州,句中有宾语,在其后断开。
  最终断句为: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
  【2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第一空,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的体例,因此填“纪传体”;
  第二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第三空,欧阳修,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第四空,宋祁,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新唐书》大部份为宋祁所作,前后长达十余年。卒后谥号景文,因此称之为景文公。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从文中来看,“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当时认为一本史书出自两人之手,风格不同,便让欧阳修审察并把文章改归一体,然而欧阳修认为人人有不同见解,何况宋祁是前辈,不应随意修改他的文章,可见他尊重前辈以及他人劳动成果,不修改他人文章。
  本来“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即按照旧例,宋祁官位比他低,本来不能写上名字,但“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与所撰各书之”,可见,欧阳修不愿意掩盖宋祁的功劳,让他署名。
  【点睛】断句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需要平时多朗诵文言文,形成较强的文言语感,完成这类题,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①找名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②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③明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
  ④据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⑤依总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参考译文: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撰写了纪、表、志,宋祁撰写了列传。当时认为宋祁所写过的是过渡性文字,而且同一本史书却出自两个人之手,于是让欧阳修详细审看,好改成同样的风格。欧阳修说:“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同,何况宋公是前辈。”于是改书这件事就停止了。按照旧例,修书时,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当时宋景文公做郑州知州,职位在欧阳修之下。欧阳修说:“宋公在修撰史书上出力很久,功夫很深,怎么能掩盖他的名声呢?”于是就在他们所撰写的文章上各自署名。古代的君子,存心极其公道,无欲无求的上人就像这样啊!
  25.【答案】A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理解时要结合作品具体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作品的主题、情节、环境等。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另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A项,“诸葛亮得到消息后,令人迅速在鱼腹浦摆下‘八阵图’”错误,八阵图是诸葛亮入川时早就摆下的。
  E项,“老葛朗台……给了夏尔路费和一批货”错误,偷换概念,应该是欧也妮资助夏尔一笔钱。“接受锻炼”也不对,只是把他打发到印度去了。
  故选AE。
  26.【答案】(1)诗句浅白,表明其学识浅薄;诗句能领起全篇,表明其聪明颖悟,有一定领导才能;诗句意境肃杀,表明其心怀忧惧。
  (2)第一问:嘈杂拥挤;感到无趣,不想再看中国戏。第二问:欲扬先抑,突出儿时看戏回忆的温馨。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赏析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技巧: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动作、神态、细节等。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题干为:《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句为王熙凤所作,她说,“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就是‘一夜北风紧’”。请结合这句诗简析王熙凤的形象。
  从诗句本身而言:浅白通俗易懂,可见王熙凤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浅陋;诗句中“夜”“北风”“紧”等词给人肃杀冷寂的压抑感觉,表明王熙凤心怀忧惧压力满满。从猜灯谜活动而言,王熙凤作起句,有抛砖引玉的效果,能领起后面内容,总领下文和全篇。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而言,文字里传递了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表明其身份地位以及智慧超凡情商极高的性格特点,个顶个不简单的姑娘们面前故作谦虚低调,具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彰显了领导能力。
  (2)本题考查创造性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属于对段落作用的赏析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谈谈自己读相关句子的体会,即赏析词句段,答题思路——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相关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相关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题干为:《社戏》开篇记述了“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经历。北京看戏给了“我”什么样的感受?以此开篇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一问属于内容主旨层面:
  先确定答题区间: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然后抓关键词句提炼出作者的感受:从“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中可见极端的拥挤杂乱聒噪;“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从中可见作者感到无趣,不想再看中国戏。
  第二问属于段落作用,侧重结构和修辞特色:
  结合后文写社戏的好看,此处写在北京看戏的煎熬无趣感,结构上前后对照,修辞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欲扬先抑,突出儿时看戏在我回忆中的温馨美好。
  【点睛】欲扬先抑,意思是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也指一种写作手法,同“先抑后扬”,先贬低后褒扬。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