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诗歌鉴赏 > 《上太行》(于谦)鉴赏试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上太行》(于谦)鉴赏试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238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1
  • 浏览次数:4072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16-06-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6-08-20
  • 考点详细: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 题目:上太行 朝代:明 作者:于谦 体裁:诗 题材类别:其它

试题内容:

14.【组题】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上太行①于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题目】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2)【题目】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试题答案:

14.(1)【答案】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寥廓,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
  【解析】“云薄秋空鸟独还” 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在这里,归鸟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以其飞动使了静态的画面有了立体感,以其渺小使秋空显得更加寥廓。天空是静态的,飞鸟是动态的;天空是广阔的,飞鸟是渺小的。通过动静结合、对比反衬来描写景物。
  失分点提醒: 本题失分在审题,“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考查的是描写景物时使用的技巧。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描写了哪些景物,于是在答题过程中列举了该句所选用的意象,这是审题的错误。
  (2)【答案】本诗借西方劲草、落日暮云、高空归鸟等苍茫壮阔的景象,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或官员)形象。
  【解析】“两鬓霜华”点明了“千里客”年事已高,“又上太行山”可见“千里客”为国事奔忙不只一次,而是多次。“千里客”是诗人自称,结合注解“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可见诗人虽年老却是壮心不已,还要为国事操劳。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答题思路不清,表述混乱。这样的练习有一个基本的答题思路,即赏析诗歌形象应该按照“本诗通过……,塑造了一位……的诗人(或志士)形象”的思路完成。
  整体鉴赏:
  这是一首行旅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最先曝露读者眼帘的是“西风”两字,既点明上太行的季节,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呢,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环境氛围。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谓。写此诗时在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又上”两字颇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着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上太行》(于谦)鉴赏试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