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7940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119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3-17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 作者出处:李康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所考实词: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退老于家,魏文侯师之,西河之人肃然归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间其言。故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而后之君子,区区于一主,叹息于一朝。屈原以之沉湘,贾谊以之发愤,不亦过乎!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
  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凡希世苟合之士,俯仰尊贵之颜,逶迤势利之间。其言曰:名与身孰亲也?得与失孰贤也?荣与辱孰珍也?故遂洁其衣服,矜其车徒,冒其货贿,淫其声色,脉脉然自以为得矣。
  (节选自三国魏•李康《运命论》)
  夫食稻粱,衣狐貉,观窈眇之奇舞,听云和之琴瑟,此生人之所急,非有求而为也。敦孝悌,立忠贞,渐礼乐之腴润,蹈先王之盛则,此君子之所急,非有求而为也。然则君子居正体道,乐天知命,明其无可奈何,识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来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戚。不充诎①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岂有董相《不遇》②之文乎?
  (节选自南朝梁·刘峻《辩命论》)
  【注】①充诎:得意忘形的样子。②西汉董仲舒曾写《士不遇赋》。其因两度任藩王国相,故有“董相”之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
  B.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
  C.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
  D.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蛮夏,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文中指孔子辗转的众多区域。
  B.君子,古代是地位高的贵族的通称,后来“君子”亦用于对“有德者”的称谓。
  C.前监,指“前车之鉴”,喻前之失败可作后之教训,与文中“覆车继轨”同义。
  D.礼乐,礼仪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实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
  12.下列对《运命论》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典型事例进行对比论证,论述命运对人的影响;认为屈原、贾谊没有参透命运之理,故导致悲剧。
  B.古代的先贤圣人,有的也难遂其志,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乐天知命,无论穷困或显达都能始终如一。
  C.才能超群、品行出众易招致世俗的非议,但志士仁人为改变世俗、遂志成名,依然坚持操守,正道而行。
  D.迎合世俗甘于苟且之人,趋炎附势,贪求钱财,沉迷声色,沾沾自喜,作者对他们的做法持否定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⑴魏文侯师之,西河之人肃然归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间其言。(4分)
  ⑵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4分)
  14.钱钟书评价李康《运命论》时说:“刘峻《辩命论》树义(立义,阐发义理)已全发于此。”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试题答案:

10.答案:A
  11.答案:C(“覆车继轨”指重蹈覆辙。)
  12.答案:C(“为改变世俗”错。)
  13.(1)答案:魏文侯拜他为师,西河地区(黄河以西地区)的人们恭恭敬敬地归附于他的德行(因他的德行而归附),把他同孔夫子相提并论,而没有一个人敢对他的言论妄加非议(违犯他的言论)。
  (注意“师”“归德”“比之于”“间”的翻译。)
  (2)答案:圣人的生命(身体)可以受到压抑,但道义(思想)却不能屈从;他的地位可以受到排挤,但名誉却不能改变(丧失)。
  (注意“抑”“屈”“排”“夺”的翻译。)
  14.答案:钱钟书认为《辩命论》阐发的义理在《运命论》中已完全表达,说明两者相承相通,(1分)一方面要遵循正道、坚守操守,(1分)另一方面要顺应天命、泰然处之。(1分)
  【参考译文】
  凭借仲尼的才能,却不能在鲁卫两国得到器用。孔子应聘七十国,而没有获得一个君主的知遇,驰骋于蛮、夏的区域,受屈辱于公卿之门,是如此的不逢机遇!到了他的孙子子思的时候,虽然他还没有达到贤人所应具备的道德,富厚却已经足以保养高尚的志节,势力可以动摇人主,他游历所到达的地方,诸侯没有不驾着四匹马拉的车去登门拜访的,虽然登门拜访还有得不到宾客待遇的人。他的徒弟子夏,对儒学的造诣仅仅停留在升入堂屋(而还没有进入内室)的阶段,退休在家养老,魏文侯拜他为师,西河地区的人们恭恭敬敬地归附于他的德行,把他同孔夫子相提并论,而没有一个人敢违背他的言论。所以说:平治与混乱是时运,贫穷与显达是天命,富贵和贫贱是际遇。然而后世的君子们,仅仅侍奉于一个君主,在一代一朝内叹息,屈原因此而沉入湘水,贾谊因此而发出悲愤,不也是错误的吗?然而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它的原因就在于乐天知命。所以遇上它而不怨恨,处于那种状况而不犹豫。圣人的生命(身体)可以受到压抑,但道义(思想)却不能屈从;他的地位可以受到排挤,但名誉却不能改变(丧失)。因此圣人处于贫穷或显达之中如同处于一种情况。
  忠厚直率,敢于冒犯君主,独立超凡,与世俗相违背,这是道理形势所使然的。所以树木如果高出树林,风必然把它摧断;土堆如果高出河岸,河流必然把它冲垮;品行高于平常人,众人必然非难他。前车之鉴不远,翻车是因为继续按着旧的轨道走。然而志士仁人仍然踏着它走而不后悔,执着它而不丢失,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志士仁人们)将要用这种方法顺利地成就他们的志向而得到名声。凡是迎合世俗、随便附合的士人,照着尊贵之人的脸色俯仰,在势利之间曲折宛转。他们说:“名分与身体哪一个亲呢?得与失哪一个强呢?荣与辱哪一个珍贵呢?” 所以就弄干净他们的衣服,注重他们的车骑仆从(的规模),贪恋他们自己的财富,沉迷于他们自己喜好的音乐和女色之中,脉脉然显示出自以为得计的样子。
  食用稻粱,穿上狐皮衣裘,观看奇妙精美的舞蹈,聆听云和良材制作的琴瑟演奏,这是百姓生活的需要,并不是要求取什么才这样干。建立深厚的孝悌之情,树立忠贞的节操,接受礼乐的浸润、熏陶,遵循先王的典则,这是君子生活的需要,并不是要求取什么才这样干。这样,那么君子遵循正道,实施正道,乐从天道的安排,安守自身的命运。他们明白面对命运无可奈何,懂得兴衰荣辱并不依赖人的智慧和力量。因此福庆逝去而不去寻找,祸殃来临而不去抗拒,能够生存也不特别喜悦,面对死丧也不感到忧戚。处在富贵当中,不会得意忘形、目空一切,对于想要得到的东西,不会寝食不安、极力追求。这样的话,哪会有江都相董仲舒《悲士不遇赋》这类的文章出现啊!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