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诗歌鉴赏 > 《朝中措》(朱敦儒)鉴赏试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朝中措》(朱敦儒)鉴赏试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205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79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4-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4-18
  • 考点详细: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 题目:朝中措 朝代:宋 作者:朱敦儒 体裁:词 题材类别:咏史怀古诗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①宋·朱敦儒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朱雀桥边晚市②,石头城下新秋。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个③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注】①这首词为作者南渡一段时间之后登临建康(今南京,即词中“故国”),回顾此地当年繁华,感慨今昔所作。“扬州”是抗金前线重镇。“朱雀桥”是昔日建康城繁华之所。“石头城”即建康。②晚市,傍晚的集市。③个,这。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设问并统领全文,“自”突出登临的孤独感,“忧”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B.“朱雀桥边”化用《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巧妙地暗示建康的昔盛今衰。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晚市”热闹,“新秋”畅好,眼前繁盛之景给心绪复杂的词人带来短暂的安慰。
  D.“昔人”指昔日往来如织的游人,“寂寞潮头”把物拟人化,表达物是人非之悲。
  16.“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与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抒发了愁情,它们是怎样抒发的?有何异同?请加以比较并具体说明。

试题答案:

15.C
  16.答案示例:
  相同点:①两首诗都借用比喻来抒情,将美好往事或绵绵愁绪写得具体可感;②均将愁怨融入流水意象,化无形为有形,体现了愁情的浓郁、绵长。
  不同点:①朱词先回首往事,并将往事比作一场春梦,流露出醒后无限的怅惘失落;然后回到现实,眼前的江河正如衰颓的国事,进而引发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担忧,体现忧国忧民情怀。
  ②李词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强调愁绪之深,再用虚设的满江春水作比,自然流畅地表达出国破家亡的愁恨。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眼前繁盛之景”错误。晚市、新秋不是眼前之景,是作者对往昔繁盛的追怀,而今物是人非,这种追怀带来的只能是无尽愁苦,而不是安慰。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抒情手法、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相同点:
  “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运用比喻的手法,本体为美好往事,喻体为一场春梦。本体为绵绵不绝的愁绪,喻体为不住东流的长江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的手法,本体为绵绵不绝的愁绪,喻体为东流的春水。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美好往事或绵绵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同时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江水,将愁怨融入流水意象,体现了愁情的浓郁、绵长的特点。
  不同点:
  朱词中,作者登临远眺,首先是回顾往事,回忆了朱雀桥边热闹的场景以及石头城下畅好的天气,所以朱词将美好的往事比作一场春梦,而如今战乱之后,江山犹是,人物全非,“故国”空余悲凉情景,再没有人在桥边玩赏了,热闹地方已成寂寞,只有潮水依然无恙,流露出醒后无限的怅惘失落。所以眼前的江河正如衰颓的国事,进而引发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担忧,体现忧国忧民情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从而自然流畅地表达出国破家亡的愁恨。

  《朝中措》(朱敦儒)鉴赏试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