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3025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62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30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 作者出处:李渔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所考实词:卒|董|耻|爽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浃背。上问左丞相陈平,平曰:“有主者。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君所主者何事?”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称善。绛侯(勃封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平专为丞相。
  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其事与周勃同情,总由平日未尝经理,卒然问及,不能即举其数。但平有饰非之智,勃无口给之能,故觉彼善于此,掩过一时之耳目,非勃才果出平下,当以相任独归之也。
  夫庶吏董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文帝问曰:“一岁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知而举之,不过两言而尽,有何难对与不屑对之有哉?若问某郡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欲其条分而缕析之,则如此冗屑之事,诚非宰相所宜知。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访绳墨于工师,未有不随取随应,随问随答者。岂得曰“大匠耻亲绳墨之事,纪纲不任锁钥之繁,君其问诸若辈”乎?惜萧何已死,备顾问者无人,设此时犹居相位而躬承是问,吾知其必能应对如流,不爽毫发。何以知之?因其西入咸阳时,早已收藏图籍,留心经世之务,不似诸君争取财物,置天下大计于不问,至此时一诘而茫然也。文帝不察,卒为所欺,不可谓非至明之一累也。
  噫!后世论此者皆谓陈平能识大体可谓相臣之法是千古读书人尽堕术中而不之觉。受其欺者,岂独一汉文帝而已哉!
  (节选自李渔《笠翁别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世论A此者B皆谓陈平能识C大体D可谓相臣E之法F是千古读书人G尽堕术中H而不之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通“猝”,其含义与《屈原列传》“怀王卒行”,《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卒”不同。
  B.董,意为监督管理,《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句及现代汉语“董事”一词中的“董”字均作此解。
  C.耻,意为感到耻辱,其词类活用方式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成语“不耻下问”中“耻”均不同。
  D.爽,意为过错,其含义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氓》“女也不爽”中的“爽”均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为作者引述的史料,根据史书的记史范畴推断,以上史料引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书均有可能。
  B.因不能答复汉文帝的询问而陷入尴尬的周勃,得到陈平的同情,但周勃最终还是辞去丞相一职,陈平得以专任丞相。
  C.对汉文帝的询问,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不同,不同的答复显示了三人不同的个性。作者对三人做出了不同评价。
  D.汉文帝被陈平的话术欺骗,赞赏陈平的回答。虽然受骗者不止汉文帝一人,但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2)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
  14.本文认为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实际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作者这样推断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试题答案:

10.BDF 11.C 12.A
  13.(1)“天下一年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自己不了解。
  (2)现在拿总纲要点询问大臣,犹如向管家索要钥匙。
  14.陈平认为丞相只负责大政,不问具体事务,所以未答复汉文帝的询问。但李渔认为汉文帝所问正是国家大政,陈平的不答正是因不了解而无法答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世评论这件事的人,都说陈平能够识大体,可以说是宰相的典范,这是千百年来的读书人都陷入了这种看法而没有意识到。
  “后世论此者”作“谓”的主语,“者”后停顿,B处断开;
  “陈平能识大体”作“谓”的宾语,构成动宾短语,D处断开;
  “谓相臣之法”,“谓”与“相臣之法”构成动宾短语,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正确。通“猝”,突然;最终;士卒。句意:突然问到。/怀王最终还是去了。/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步兵,手持锋利的武器,询问路人。
  B.正确。句意:一般官吏负责管理天下的事务。/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管理事务。
  C.错误。三个“耻”字均为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耻”。句意:大工匠以亲自处理绳墨之事为耻。/对于自身,却以从师学习为耻。/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D.正确。句意:没有丝毫差错。/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我做妻子没差错。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得到陈平的同情”错误,原文中“同情”意为“事情实质相同”。
  C.“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不同”错误,萧何已死,并未回答汉文帝的询问,文中表述为作者假设。
  D.“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错误,文中认为,汉文帝受骗为“至明之一累”,并未否定文帝为明君。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决狱”,判决的案件;“几何”,多少;“谢”,谢罪。
  (2)“总目”,总纲要点;“叩”,询问;“觅锁钥于家督”,状语后置,“于家督觅锁钥”。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 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可知,陈平认为丞相只负责大政,不问具体事务,所以未答复汉文帝的询问。
  根据“夫庶吏董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可知,般官吏负责管理天下的事务,而宰相则负责总结官吏们的成绩。再根据“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可知,作者认为皇帝问的不是具体细节,而是总体情况,这正是所谓的“总结成绩”,这是宰相应该清楚明白的,陈平却回答不上来是因不了解。所以他的回答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
  参考译文:
  孝文皇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孝文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惭愧自己不能回答,急得汗流浃背。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陛下若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你所主管的是些什么事呢?”陈平说:“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孝文帝称赞他回答得好。绛侯周勃自知才能比不上陈平,就托病请求辞去右丞相的职务。孝文帝答应他,陈平独自担任整个丞相的职务。
  笠翁说:陈平没有回答关于案件审理和钱粮 收支的问题,他的情况与周勃相同,都是因为 平日不曾亲自管理这些事务,突然问到,不能立即说出具体数字。只不过陈平有掩盖错误的智慧,而周勃没有应对的口才,所以让人觉得陈平在这方面更优秀,这只是暂时蒙蔽了人们 的耳目,并不是周勃的才能真的比陈平差,不应该把重任只交给陈平。
  一般官吏负责管理天下的事务,而宰相则负责总结官吏们的成绩。文帝问的是:一年审理 的案件有多少?钱粮的收支有多少?他没有问具体的细节而是问总体情况,这正是所谓的总 结成绩。如果知道这些数字,回答起来不过一 两句话就能说完,有什么难处或者是不值得回 答的呢?如果问的是某个郡审理的案件有多少、钱粮的收支有多少,想要详细地分条解释,那么这些琐碎的事情确实不适合宰相去了解。现在用总体的目标来询问大臣,就像是到家宰那里找钥匙,或是向工匠询问绳墨,没有不随时拿取、随时回答的。怎么能说“大工匠以亲自处理绳墨之事为耻,管家不愿意承担钥匙的繁琐,君主应该去问那些人”呢?可惜萧何已经去世,没有人能够作为顾问,如果他在位还能亲自回答这些问题,我知道他一定能够对答如流,没有丝毫差错。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他在西入咸阳时, 就已经收集了图书,留心于治理国家的事务,不像其他人只顾争夺财物,把天下大计放在一边不闻不问,到了关键时刻一问三不知。文帝没有察觉到这一点,最终被欺骗,这不能不说是因为他的至明之累。
  唉!后世评论这件事的人都说陈平能够识大体,可以说是宰相的典范,这是千百年来的读 书人都陷入了这种看法而没有意识到。受到欺骗的,难道只有汉文帝一个人吗?

  《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