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江苏省南京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江苏省南京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七、作文题(7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傍晚,荒野里盛开的矢车菊突然萎败了,它喃喃自语:“如果白昼马上来到,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原野,我就可以重新生机勃勃了。”
  近旁掘土的甲虫对它说:“难道太阳会关心你?它没时间,也没胃口。太阳能使参天的橡树和雪松温暖繁荣,还把香气馥郁的花朵打扮得多姿多彩;只不过它们是那样的高贵美丽,完全不像你这般模样。别拿令人厌烦的请求去打扰太阳!”
  然而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万物。于是,在夜晚萎败的矢车菊又复苏了。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潇洒酝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意。陵夷 至 于 中 唐 法 度 森 然 大 备 怒 张 挺 勃 之 气 亦 已 露 矣 唐 初 诸 贤 去 古 未 远 故 犹 有 晋 宋 遗 风 观 禇 公 所书 哀 册 岂 后 人 所 可 仿 佛 哉。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后世常法胜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颜柳之书,余一见即知其美。此书八九年中凡三见矣,今始识用意之妙。正犹有道君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蕴也。
  (选自方孝孺《题禇遂良书 唐文皇帝哀册 墨迹》)
  20. “颜柳”是唐代两位书法家的并称,请写出他们的名字。(2分)
  答: ▲ 、 ▲
  21.唐初与中唐书法大家的书法风格各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三国演义》中多次写到水攻计:曹操水淹下邳捉了吕布,又决漳河水大胜袁术的人马;关羽“水淹七军”大胜曹操十万大军,活捉了于禁,刀斩了庞德。
  B.《边城》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舞狮子、燃烟火、捉鸭子等诸多民俗风情的描写,创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超越世俗的诗化世界。
  C.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在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双桥王国梦”“实业王国梦”先后破灭,公债市场上的斗争更是一败涂地。
  D.《哈姆莱特》善用巧合:波洛涅斯躲在挂毯后偷听王子与王后的谈话,却被王子误杀一剑刺死;克劳迪斯预谋用毒酒毒杀哈姆莱特,却被王后误喝,致其当场身亡。
  E.《飞鸟集》中很多诗句选用小草、落叶、飞鸟、星辰、河流等意象,通过奇特的想象和形式多样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对神、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23. 简答题(10分)
  (1)“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是《家》中谁说的话?他是怎样为自己争取幸福的?(4分)
  答:
  (2)《红楼梦》中写探春理家,作者给探春、宝钗冠以“敏探春”“时宝钗”的称号,请说明“敏”和“时”的含义及具体表现。(6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诗人的死是生
  [黎巴嫩]纪伯伦
  夜幕笼罩,冰雪为城市穿上冬装,狂风在房舍之间悲叹。
  城边上一座行将坍塌的简陋茅舍里,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年轻人。微弱的灯光似在竭力挣扎,试图征服黑暗,但终于被黑暗压倒。那是一位诗人,以纯美言词给人送去欢乐。如今就要饿死在这富贵活人城中了。他身旁只有油灯一盏,那是他孤寂中的伙伴;还有一页页诗稿,满载他高尚灵魂的梦幻。
  青年睁开疲倦的眼皮,仿佛想用最后一丝目光穿透那破烂的屋顶,观看隐藏在乌云之后的繁星,然后说:
  “美丽的死神,你来吧!解去我身上的物质枷锁吧!因为我已感疲惫不堪。来吧,美妙的死神,快把我从人群中解救出来吧!只因我把从天使那里听来的话翻译成了人的语言,他们便说我是异己分子。快朝我走来吧!人已经抛弃了我,把我丢入被遗忘的角落。甜美的死神,带我走吧!我的同胞已不需要我。让我投入你那充满爱的怀抱吧!求你吻吻我的双唇。我这双唇既未尝过母亲亲吻的滋味,也没有接触过姐妹的前额,更未亲过意中人的嘴唇。亲爱的死神,快来拥抱我吧!”
  这时,病榻旁突然闪出一位女子的身影,其美远非凡人所具有。她身穿雪白晶莹的衣裙,手持采自天园的百合花环。她热情拥抱诗人,伸手合上他的眼帘,以便让他借灵魂的目光看着她。她吻了吻他,那充满深爱的一吻留给诗人的是心满意足的微笑。
  刹那之间,茅屋空余尘土,只有一些诗稿散落在黑暗角落。
  时节如流,数代飞闪而过。那座城中的居民一直沉湎于昏睡之中。当他们苏醒过来,看到知识的曙光时,他们在广场中心为那位诗人建造了一座巨大塑像,并为他确定了每年的纪念日……
  啊,人是多么愚昧!
  (选自《纪伯伦经典散文诗》,有改动)
  24.青年诗人为什么一遍遍呼唤死神的降临?(4分)
  答:
  25.作者为什么把青年诗人的死亡写得那么美?(5分)
  答:
  26.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画线句“啊,人是多么愚昧”的内涵。(6分)
  答:
  参考答案1.A(3分。A项mù/mò,chāi/chā,xuàn/xùn;B项ruò/nuò,qǐ/jī,piāo;C项jiān,miù/móu,yāng/yàng;D项kè,pí/bì,kàng/háng)
  2.C(3分。A语意重复,“可能”“疑似”重复;B主宾搭配不当,“种种迹象”“是”“重大事件”;D成分残缺,介词“在”缺宾语“方面”)
  3.能佐证广义相对论,作为观测宇宙的新手段,排除很多理论模型,促进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测量(4分。每点1分)
  4.略(5分。角度与观点正确2分,修辞2分,语句通顺1分)
  5.B(3分。治理)
  6.C(3分。应为“近代以来,官员从未有像他这样胆略正强,名望气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
  7.“心知其不然”是因为元稹了解事情缘由及崔公为人,但“惑于众口”是因为负气势者众口一词,借口又貌似有理。(3分。每点1分)
  8.(1)应交纳赋税的民户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4分。每句1分) (2)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的贪赃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慌。(3分。每句1分) (3)然而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的,他没有不立即改变自己意见的。(3分。每句1分)
  附:参考译文
  崔公名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委任他为南陵县令,适逢南陵征收赋税钱三万,应交纳赋税的民户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崔公刚到任时,一天召来三四个挑伕,把米盐酱醋等放在担子里挑着,带着十多个随从,径直到乡里的佛寺前,于是召集来十多个年过五十的老人坐在一处。遍告乡里说:“交纳的赋税与应交的数量大略相等的人家,我就不再追问了;贫富悬殊,赋税负担轻重很不相称的,赶快说出来。如果不说,将是死罪;说的不合实情,也是死罪。”说完之后,就把情况记录下来,之后取出带来的那些米盐酱醋等,设宴招待大家吃饱后再离去。又到了一乡也是如此办理。十多天之后,收齐了各乡所记录的情况,编制了各户交纳赋税标准的登记,百姓承担的赋税有的从十万钱减少到千百钱,也有的从千百钱增加到十万钱。编制完成后把公文挂到城门上公示,没有人再敢隐瞒资产人口情况少交纳赋税了,这一年内,把先前所拖欠的赋税全都征收入库了。宣州观察使为此很惊异,崔公任职期满应离任,又被留任,共任职七年。歙州刺史缺任,观察使府中的官吏都想去补任,宣州观察使没有委任他们,让崔公代理管辖,这是任用他的才能。
  多次升迁担任转运判官。适逢朝廷开始设置两税使,使之管理郡县,所以崔公前往襄州湖鄂等地监察税务。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贪赃的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恐。年末时核计上奏,宪宗皇帝非常赞许他。
  适逢凤翔节度使缺任,宰相提名的人选都不被认同。皇上说:“有了合适的人选了。”任命崔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此前岐山吴山等地盛产可做椽子栏杆支柱及栋梁(建造房屋)的木材、以及柴薪木炭粮食草料之类,京城所需用的皆依靠此地供给。有权势的人名义上是购买,实际是由(产地)官府供应,崔公对来索要的人一概不给。因此有权势的人全都怨恨他,但又找不到可以指责他的地方,就散布谣言说:“因为崔倰的苛刻褊狭,喜欢说别人的对错,所以士卒们不乐意他久为将帅。”陛下有一天就此事问宰相,我虽然心中知道这不对,然而也被众议所口一辞,最终未能坚持为他分辨以助皇上明察,幸好皇上仁德圣明不听信谗言,就任命崔公为河南府尹。崔公治理河南不满一月,百姓家家都说自从有了崔尹之后,兵士官吏们不敢登门骚扰。熟知政事的人都说:“五十年来从未有过像这个府尹这么好的。”这年七月崔公上疏直言说:“我已七十岁了,应当退休。”言辞坚定,无法劝阻,朝廷嘉许他的行为。近代以来从未有过像他这样胆略正强,名望气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第二年春天,因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
  我和崔公相知交好多年了。考察崔公所崇尚的,是仁义孝道友情爱心,内外亲戚如有婚丧嫁娶无力自操办的,没有不是由他来承担的。为官治理崇尚严格明察,勤于考核官员,下属官吏们开始时都感到在崔公治下难以为官,但最终都没有犯大的过错。崔公言语神态严厉,好像不可抗拒,然而对比他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的,他没有不当时改变自己意见的。这就是他的被人称赞之处。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