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江苏省南京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江苏省南京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9.(1)“细红”代指楝花的色彩,“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描写楝花坠落平地的美态。(3分。每点1分) (2) 描写了暮晚时分春寒料峭、阴霾满天的情景,点明题中“晚”字,为全诗定下了幽怨清凉的抒情基调。(3分。每点1分) (3)王诗是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步”赏景见情趣;范诗表达的是一种“怨”情,怨春风吹开红紫花朵又吹落,有情也无情,“晚步”赏景见情趣、理趣。(4分。每诗的情感与分析各1分)
  10.(1)夙兴夜寐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3)以塞忠谏之路也 (4)悬泉瀑布 (5)未成曲调先有情 (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7)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8)在止于至善(8分。每句1分)
  11.①谢拉班不适应城市生活;②与儿子一家有隔阂;③小家伙说家乡话,能沟通;④经常给他捎来喜欢的东西。(4分。每点1分)
  12.(1)用比喻兼拟物(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谢拉班仰视所见的情形和对往事回忆的情感。(2分。每点1分) (2)用拟人手法(或细节描写),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2分。每点1分)
  13.①引起谢拉班下楼寻找槐树,勾起对往事的回忆;②回想做槐花馍馍的情形,引发谢拉班在这个槐花香气浓郁的夜半更加想念小家伙;③引出了结尾早起摘槐花的情节。(6分。每点2分)
  14.①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②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③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6分。每点2分,效果和分析各1分。任答三点即可)
  15.①契约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契约一直有效运作);②国家法制及司法极为重视契约的履行;③礼俗文化对契约的履行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6分。每点2分)
  16.①比较论证。通过对实质理性、实体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比较,突出实践理性才可以对中国传统契约实践作出一种可行的并且有说服力的解释。②举例(引用)论证。举(引用)《唐律疏议》证明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制及司法对诚信履约的极端重视。(6分。每点3分,论证方法1分,分析2分)
  17.①反驳部分学者“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的观点;②呼唤契约精神的回归;③对国家法制和司法提出建议;④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19.陵夷至于中唐∕法度森然大备∕怒张挺勃之气亦已露矣∕唐初诸贤去古未远∕故犹有晋宋遗风∕观禇公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仿佛哉。(6分。每对一处得1分;多于六处,每多答一处倒扣1分)
  20.颜真卿、柳公权(2分。每点1分)
  21.唐初书法超凡脱俗,中唐书法法度气势兼备。(2分。每点1分)
  22.A、C(A项“袁术”应为“袁尚”,C项“双桥王国梦”破灭与赵伯韬无关)
  23.(1)觉慧(1分)。他最后和家庭决裂(1分),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1分),乘船去上海,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1分)。
  (2)“敏”赞探春之机敏,“时”言宝钗之合时(2分)。探春:目光敏锐,洞察贾府隐患(1分);行事敏捷,处事干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贾府的问题(1分)。宝钗:对探春的改革措施适时作了补充(1分),让那些妈妈们能贴补自己,得些好处(1分)。
  24.穷困潦倒,疲惫不堪;饱受排斥,惨遭抛弃;缺少爱;在这个世界上生不如死,渴求解脱。(4分。每点1分)
  25.与诗人生活境遇的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表现了作者对黑暗、冷酷的现实世界的憎恨(1分),对诗人悲惨境遇的同情(2分)。
  26.城中人麻木不仁、沉湎于昏睡之中不觉醒;城中人不懂得珍惜爱护善良正直睿智的诗人;人们往往后知后觉、觉醒得太晚。(6分。每点2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