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江苏省扬州市2014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江苏省扬州市2014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3分)
  A.绮丽 涟漪 风光旖旎 倚马可待 掎角之势
  B.契约 楔子 兰亭修禊 锲而不舍 提纲挈领
  C.唆使 皴裂 怙恶不悛 逡巡不前 日月如梭
  D.拜谒 偈子 不可遏止 残碑断碣 粗衣短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 教材的难易程度是评判教材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B. 打击和防范暴恐活动,必须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全面加强社会的整体防控,打一场反暴恐的人民战争;另一方面要高举法治旗帜,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C. 在组织今年科技周活动过程中,在展览内容、活动形式和宣传推广等多方面都力求出新出彩,以充分体现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力。
  D. 智联网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以上的用人企业不会优先录用“海归”,用人成本太高、容易跳槽是用人者拒绝“海归”的主要原因。
  3.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下面划线句子的深意。(不超过25字)(4分)
  对科学的追求常被比喻成攀登一座很高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山峰。我们当中有谁能够奢望(即使是在想象中),在一个天气晴朗无风的日子里去攀登珠穆朗玛峰并达到它的顶点,在宁静的空中,纵览那在雪中白得耀眼的一望无涯的喜马拉雅山脉呢?
  4.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5分)
  ⑴给漫画拟出标题要求:切合漫画含意不得用无题作标题
  ⑴ 给漫画拟出标题。要求:切合漫画含意,不得用“无题”作标题。(2分)
  ⑵ 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要求:与标题有内在的联系,不超过15个字。(3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侯益,汾州平遥人①。唐光化中,李克用据太原,益以拳勇隶麾下。后唐明宗立,益面缚请罪,明宗曰:“尔尽忠节,又何罪也。”改本直左厢都校。晋初,范延光反大名,张从宾据河阳为声援。晋祖召益谓曰:“宗社危若缀旒,卿能为朕死耶?”益曰:“愿假锐卒五千人,破贼必矣。”以益为西面行营副都部署,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从宾乘马入水溺死。晋祖大喜,拜河阳三城节度。契丹入汴,益率僚属归京师,诣契丹主,自陈不预北伐之谋。契丹授以凤翔节度。汉祖即位,加兼侍中。益自以尝受契丹命,闻汉兵入洛,忧之,浚城隍为备。孟昶遣益所亲王处回赍书招益,复遣绵州刺史吴崇恽厚遗之。益遂与其子归蜀,昶令川兵数万出大散关以应之。汉祖知其事,遣王景崇率禁军数千,倍道趋岐下,召益入朝。时汉祖已不豫,召至卧内,谓之曰:“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景崇至京兆,合岐、雍、邠、泾之师以破蜀军。益惧,即谋入朝。会闻汉祖崩,景崇欲诛益,虑隐帝不知先朝密旨。从事程渥,景崇里人也。益因遣之说景崇曰:“君致位通显,亦可少知止足,何必怀祸人之心,为已甚之事乎?况侯君亲戚爪牙甚众,事若妄发,祸亦旋踵至矣。”景崇怒曰:“子去,勿为游说,吾将族尔。”益知不用渥言,即率数十骑奔入朝。隐帝遣侍臣问益结连蜀军之由,益对曰:“臣欲诱之出关,掩杀之耳。”隐帝笑之。益厚赂史弘肇辈,言景崇之横恣。诸权贵深庇护之,乃授以开封尹兼中书令。俄封鲁国公。景崇闻之,遂据城叛,益亲属在城中余七十口悉为景崇所害。显德元年冬,告老,以本官致仕归洛。太祖即位,遣赐器币,岁一来朝,太祖以耆旧厚待之。三年,卒,年八十,赠中书令。(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注释:①侯益一生经历了唐末至宋初之间的整个五代十国时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益以拳勇麾下 隶:隶属
  B. 益亲鼓,士之 乘:乘车
  C. 复遣绵州刺史吴崇恽厚之 遗:赠送
  D. 祸亦旋踵至矣 旋踵:调转脚跟,指时间很短
  6.用三个短语概括虎牢之战的前后经过(不超过16字)。(3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唐明宗即位,侯益绑了自己请罪。明宗认为侯益效力于李克用是竭尽自己的忠诚,没有罪过,并给他官位。
  B.侯益附蜀之后,汉祖怀疑他有贰心,于是派遣王景崇率领几千禁军,兼程奔赴岐下,攻打侯益。
  C.侯益得知无法劝说王景崇,就直接在隐帝面前为自己勾结蜀军的行为辩解,并厚赂史弘肇等人,获得权贵们的庇护。
  D.太祖即位后,派人赏赐器币给侯益,让他每年来朝见一次,太祖因为他是老年旧臣而厚待他。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愿假锐卒五千人,破贼必矣。(3分)
  ⑵益自以尝受契丹命,闻汉兵入洛,忧之,浚城隍为备。(4分)
  ⑶何必怀祸人之心,为已甚之事乎?(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词【宋】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⑴本诗首句是如何抒情的?(3分)
  ⑵本诗第二句的“直到”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说明。(3分)
  ⑶本诗从唐人韦庄的《古离别》脱化而出。韦诗后二句为“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试比较两首诗后二句表现手法的不同之处。(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⑵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⑶ ,靡有朝矣。(《 国风•卫风•氓》)
  ⑷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⑸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论语•阳货》)
  ⑻捐躯赴国难, 。(曹植《白马篇》)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报施茅盾半月以前,因为一种军医不大有办法的疙瘩病,张文安向师长请准了长假,离开那服务了三年多的师部。他得了假条,得了一千元的盘缠。额外又得了师长奖给的一千元,说是给他买药的。于是在路上他一直想着买一头牛回家,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自从他家损失了那壮健的花牛以后,父亲好几次筹划款项,打算再买一条,都没有成功。
  昨晚,张文安回来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村庄,东边山峰上那一轮血红的旭日还没驱尽晨雾的时候,探望的人就挤满了张家的堂屋,向张文安探听也是在前方打鬼子的几个同村人的消息。
  “不知道。”他想了想,慢慢摇着头说,“你想,前方地面有多大?光说前方,知道他们是在哪一个战区呢?就算是同在一个部队里罢,几万人呢,要不是碰巧,不会知道的。”
  “哦,早猜到你是一个都不知道的啦!”有人这么讥讽了一句。
  张文安着急起来了,正想辩白,却有一个比较老成的人插嘴道:“算了,算了!让我们来问一个人。他丢下了老母和妻子,带着他的四匹驮马投效了后方勤务,被编入运输队,万里迢迢的去打日本,他说不把鬼子打出中国去就不回家。这一个人,你不能不知道。他家里有两年光景接不到他的信了。”
  “你到底也说出他的姓名来呀!”张文安局促不安地说。
  “姓名么?”另一位不耐烦地叫了,“他就是山那边村子里的喂驮马的陈海清哪!”
  他记起来了,自己还没上前方去的时候,村里曾经把这陈海清作为谈话的资料。他的眼睛亮起来了,说了一句:“陈——海清!怎么不知道!”可是戛然缩住,他又感到了惶惑。到了前方以后的陈海清,究竟怎样呢?然而由于一种受不住人家嘲笑的自尊心,更由于不愿老给人家一个失望,但感得众人的眼光都射住了他,便惊觉似的眼睛一睁:“陈海清是一个勇敢的铁汉子,勇敢的人不会死的。他应该是一个上等兵了,也许升了排长。他是我们村子里的光荣……”
  午后,张文安爬上了那并不怎样高的山坡,只觉得两条腿重得很。当卖牛的董老头告诉他“千把块钱只好买半条牛腿”的时候,张文安固然呆了一下,但接着董老头谈到那些胀饱了的囤户豪侈糜乱的生活时,张文安骇住了。终于他惘惘然走出了那市镇,带着满肚子的懊恼和气愤。
  他下意识地伸手隔衣服摸一摸衬衣口袋里那一叠票子,手上的感觉尽管还是和一路几千里无数次的扪摸没有什么不同,心里的感觉却大大两样了。
  张文安刚要上坡,有一个人从坡上奔下来,见了他就欢天喜地招呼着。原来今天早上张文安信口开河说的关于陈海清的一切,早已传到了那儿子的耳朵里。
  走近了一间草房,张文安正在迟疑不决,却已经被拉进了草房。张文安立即受了包围,呆了半晌,他这才看清在自己面前的,除了那儿子,还有一位老太太,而在屋角床上躺着的,又有一位憔悴不堪的中年妇人。
  现在张文安已经真正定了神,现在他完全认明白:要是他这谎圆不了,那他造的孽可真不小。这一点,逼迫他提起了勇气。他开始支支吾吾编造起关于陈海清的近况、极有希望的前途,他又将陈海清编派在某师某营某连,而且还胡诌了一个驻扎的地名。这一家的三个人都静静地听着,他们那种虔敬而感奋的心情,从他们那哆开的嘴巴和急促而沉重的鼻息就可以知道。
  忽然老太太颤着声音问道:“张先生,你回来的时候,我们的海清没有请你带个信来么?”
  张文安又窘住了,心里正在盘算,一只手便习惯地去抚摸衣服的下摆,无意中碰到了藏在贴身口袋里那一叠钞票,蓦地他的心一跳,他自己也莫明其妙地兴奋起来,像队伍里的官长宣布重要事情的时候常有的手势,他大声说道:“信就没有,可是,带了钱来了!”随即很艰难地从贴身口袋里掏出那一叠票子来,莽撞地塞在陈海清儿子的手里了。
  “啊,多少?”那年青人只觉得多,却还没想到多的出乎他意料之外。
  “一千,够半条牛腿罢了。”张文安懒懒地说,心里有一种又像痛苦又像辛酸的异样感觉。
  1943年7月22日。
  (原载一九四三年十一月《文阵新辑•去国》,有删改)
  11.请用一句话概括张文安这个人物形象。(4分)
  12.试简要分析画线语段的作用。(4分)
  13. 茅盾认为“文学是时代的反映”,作家在创作时要关注和反映“全般的社会现象”。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6分)
  14.小说为什么以“报施”为题?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