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月考试题 >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2015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2015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岁因大 稔:庄稼成熟。
  B. 大亮献之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C. 深昔旨 乖:违背。
  D.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养 鞠:亲自。
  1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3分)
  ① 以惠政闻 ② 大亮密表曰
  ③ 必通宵假寐 ④ 我便通夜安卧
  ⑤ 而居处卑陋 ⑥ 哭之甚恸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 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C. 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D. 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四、(31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①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1)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古诗文填空(8分)
  (1)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
  (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6、《红楼梦》中“木石前盟”是一个很凄美的故事,请说说它的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撕下粗布棉袄里的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
  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六一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叮……”上课的哨儿响了。
  “二年级写字。”
  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
  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陈忠实文集》,有删改)
  17.本文围绕养蚕这件事写了两位老师,请选择其中一位分析其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线的句子细致地描绘了蚕儿的情态,请作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末写蒋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