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临沂市2015届高三语文2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临沂市2015届高三语文2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莅临(lì) 款识(shí) 肖像画(xiào) 张牙舞爪(zhǎng)
  B.踊跃(yao) 晕场(yùn) 反间计(jiàn) 呱呱而泣(gū)
  C.轻佻(tiāo) 当真(dàng) 独角戏(jué) 锲而不舍(qiè)
  D.晌午(shǎnq) 账簿(bù) 强迫症(qiǎng) 拈轻怕重(n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股份 软着陆 枉费心机 天生我才必有用
  B.联袂 棚户区 拾人牙惠 在地愿为连理枝
  C.对诀 双轨制 张皇失措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D.膨胀 圆舞曲 山清水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南海l号”考古挖掘工作已经进入船内发掘和船载文物提取阶段,此后,将有更多海 上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物 。
  (2)因整体拆除会带来粉尘污染等问题,包河区邀请休闲、餐饮企业 ,将原本的老旧厂房“变身”城市新型街区。
  (3)露天音乐会 演出效果很难与剧院相比, 也有很多优势,如优美的自 然环境能为高雅艺术带来更多的爱好者、向往者。
  A.问世 入驻 虽然/但是 B.面世 入驻 虽然/但是
  C.面世 入住 尽管/然而 D.问世 入住 尽管/然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茔祠平方旷达,规模宏敞,红墙匝绕,庄严肃穆,浓浓的古香古色吸引着我们登堂入室,去探寻这位清廉名相的历史足迹。
  B.朱老师用自己兑现诺言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学生,不仅激励了学生学习,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一言九鼎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会了诚信。
  C.领导干部有“品”才有“位”,要想让自己的官位永葆青春、节节升高,就要不断修养自身,危言危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
  D.钱武肃王尊重文化、崇儒兴学,对子孙后代的读书教育极为关注,要求甚严,吴越大地上行下效,形成了一种风气,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据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
  B.贵州草海管理局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候鸟栖息地内,安装了27个激光红外线高速球探测头,能转动360度并清晰检测500米范围ra鸟类活动。
  C.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
  D.《好人365》,以清新的风格、独特的视角体现了一个个凡人善举的精彩瞬间,弹奏了一支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交响曲。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寻找汉字里的中国思维王鸿谅“象”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描画的一头大象。根据现代的考古发现,黄河流域出土了很多大象的骨骼,这说明殷商时期的黄河流域,是温润的亚热带气候,很适合大象的生存,只是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大象变得十分稀少甚至绝迹。那个时期的大象,就好比后来的牛或马,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论衡·书需篇》记载着“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之为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象耕鸟耘”。甲骨文里的“为”字,从手从象,看起来像人用手牵着一头大象,表示驾驭大象进行耕作,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行为做,应该就是这种传说的见证。
  从大象而来的“象”字,与语言相结合之后的使用中,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意义。它可以指形象,《尚书·皋陶谟》里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它也可以指意象,《周易·系辞上》里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所宜,故谓之象。”“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哲学思想领域,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范畴,几乎无处不有‘象’的形影。”研究者王作新说,“论天体,说天象;论人体,说脉象;谈思维,则有想象、意象。”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里这样总结:“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对“象”这个字,从构形到赋予多层次意义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传承下来的东方式认知和思维方式——“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客观物象是这种认知的起点。体现在造字里,就是象形,对事物进行描绘。许慎在《说文》里解释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种描绘并不是简单的原物实录,如果仅止于此,那就是绘画,而不是文字。从绘画跨越到文字,关键在于取象过程中的思维创造,这就是古人说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种思维创造,帮助人们突破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自然万物可取象,人类的社会活动可取象,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获知的抽象概念也可取象,就像《周易》里说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体现在文字的演变上,就是从源生字到孳生字的发展,音、形、义的组合方式,让文字的丰富有了无限种可能。
  “象”与“意”的关联,一直就是古代文献乐于论述的主题。《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王弼在《周易·明象》里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在“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过程里,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完成了具象—抽象—意象的转换。首先是对客观物体表象特征的考察,这是具象的,但是人们的观察并不仅仅停留在这种表象的描述,而是对客观物体进行抽象和归类,在造字时取其特征,由一个而知一类。比如甲骨文里的“人”字,并不是具体某个人的肖像描绘,而是一个侧立的人形。这种提炼的特征,最后固定为表意的汉字,又成为一种意象的存在。这种频繁的思维转换,也让汉字里的东方式认知,不同于西方科学,并不是通过内在的微观本质的分析来获得规律,而是通过整体特征之上的高度抽象而获得概念,注重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直观、形象和感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6.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引用相关典籍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周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句,旨在佐证“取象过程中的思维创造帮助人们突破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
  B.引用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里“盈天下而皆象矣……莫非象也”这一段话,目的在于说明“象”字在传统文化里也可以指意象。
  C.引用《沦衡·书需篇》中“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之为耕”,意在说明殷商时期的大象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D.王弼在《周易·明象》里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些都说明“象”与“意”之间存在着关联。
  7.下列关于“象”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象”字源于大象,应该属于象形字。在甲骨文字形里。“象”字就是描画的一头大象。
  B.“象”字与语言结合之后,具有了更多层次的意义,它既可以指形象,也可以指意象等。
  C.“象”字在中国文化中无处不在,哲学思想领域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范畴都有其身影。
  D.“象”字从构形到赋予多重内涵,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这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说中的“象耕”,可从甲骨文里的“为”字得到佐证,该字从手从象,表示人用手牵着大象进行耕作,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行为做。
  B.文字和绘画都对客观物象进行描绘,而绘画是简单的原物实录,在取象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思维创造,这样绘画就跨越到了文字。
  C.“人”字的创造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完成了具象——抽象——意象的转换,即观察表象特征——抽象和归类——取其特征。
  D.汉字里的东方式认知注重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直观、形象和感悟,是通过整体特征之上的高度抽象而获得概念,比西方科学更为合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