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福建省漳州市2015届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全卷浏览

福建省漳州市2015届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A组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江州庾楼[元]贺复孙宿鸟归天尽,浮云薄暮开。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选自《元诗体要》)
  (1)请简要说明“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如何借助拟人手法来抒情。(2分)
  答:
  (2)“浮云薄暮开”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两句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B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渔父乐[宋]徐 积水曲山隈①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选自《词综》)
  [注]①山隈:山的弯曲处。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者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答:
  (2)作者是如何借“夕阳烟火隔芦花”之景来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A组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周瑜死后,诸葛亮亲自到柴桑口吊丧,并在灵堂上以悲切的痛哭感动了东吴诸将,不但安全脱身,而且将不被孙权重用的庞统带回荆州。(《三国演义》)
  B.探春给宝玉等人送去花笺,提议组织一个诗社,得到宝玉等人的赞同。经商议,李纨担任社长,并以“咏白海棠”为题开展了第一次活动。(《红楼梦》)
  C.吴荪甫不满意范博文肤浅的议论,便郑重告诉林佩瑶,范博文气魄不大,不适合林佩珊。但林佩瑶对他的意见不置可否,心里另有打算。(《子夜》)
  D.觉慧为《黎明周报》写了一篇驳斥《警察厅禁止女子剪发的布告》的文章,借机发泄满腹的牢骚,《黎明周报》也因此很快被警察厅查封。(《家》)
  E.克罗旭告诉葛朗台,人们都在传言葛朗台从巴黎招来了一个女婿,葛朗台没有否认。克罗旭看到巴黎葛朗台自尽的报道后,全明白了。(《欧也妮·葛朗台》)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袁绍的儿子联合辽东太守对抗曹操,曹操采纳郭嘉“兵贵神速”的建议,出奇兵千里奔袭,迅速平定了辽东。(《三国演义》)
  B.黛玉的丫鬟紫鹃为了试探宝玉对黛玉是否真心,故意说黛玉明年将回林家,宝玉听后信以为真,急得痴病发作。(《红楼梦》)
  C.觉新深爱青梅竹马的梅表妹,但高老太爷为了早日抱重孙,亲自用拈阄的办法为觉新定了门亲事,让他与瑞珏完婚。(《家》)
  D.赵伯韬想拉拢杜竹斋做公债,杜竹斋起初不感兴趣,但当赵伯韬说可以通过出钱操纵军队以影响公债时,他不禁心动。(《子夜》)
  E.欧也妮生日时,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前来祝寿,葛朗台认为这两家人是看中他的钱,正好可以利用他们谋取好处。(《欧也妮•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A组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华①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②。”请益③。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④,可以无与,与,伤惠⑤。”(《孟子·离娄下》)
  [注]①子华:即公西赤。下文的“冉子”即冉求。②釜:一釜合当时六斗四升。下文的“庾”,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下文的“秉”,一秉合当时一百六十斗。③益:增加。④与:给。⑤惠:恩惠,德惠。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 之粟?为什么?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
  答:
  B组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②,又敬不违,劳③而不怨。”(《论语•里仁》)
  ②(孟子)曰:“亲之过④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
  [注]①几:委婉。②见志不从: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接受。③劳:忧愁。④过:过错。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A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以文化化解戾气张 贺①不必举出多少例子,人们就能感受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相当严重的戾气。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破口大骂、老拳相向甚至酿成血案。近期一系列针对儿童的暴虐残酷的违法犯罪行为就是明证。对于一个以礼仪之邦闻名天下的国家,这样的现实令人痛心,更促人思考。
  ②中国人爱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似乎只要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足了,人们的文明水准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但现实显然复杂得多。今天的中国人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的同时,也痛切地感到人与人之间缺失了信任和温情。许多人的脸上写满了疲惫、紧张、焦躁和提防。许多人在追逐财富与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眠不休,却丢掉了诚实、守信、礼貌、谦和这些事关内心平静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品质。刺目刺心的戾气足以证明,道德水准的提高常常落后于钱包鼓起来的速度。
  ③就本质而言,充满戾气的人大都缺乏恻隐之心。正常的人看到别人遭遇不幸,自己也会感到难过,更不要说故意去加害于人了。而缺乏恻隐之心的人往往极端自私,很难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而文化的一个突出功能就是同感与移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感同身受”。当年解放区在上演《白毛女》的时候,曾有战士看到激动处要举枪向台上的“黄世仁”射击。显然,这位战士完全沉浸在剧情里,情感随着人物的命运而起伏。文艺的这种感化足以净化心灵、启发心智、促人向善。
  ④片面夸大文化的作用当然不对,但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音乐厅欣赏演出时很少看到有人为了排队或座位大打出手,而在火车站和地铁车厢里这种现象就常见呢?因为欣赏演出本身就是一件文明的事,在剧场那样的环境和氛围里,人们惟恐自己的行为不够文明而遭人耻笑,还怎么会打架斗殴呢?
  ⑤在我看来,文化就是文明教化。文化使人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使人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走向文明进步。
  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心灵建设是造成社会戾气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化解戾气,除了要坚持使经济社会在公平正义的轨道上前进之外,也要重视文化的特殊作用,用文化来抚慰心灵、调节心理、滋养灵魂,进而化解社会戾气。物质财富的增加是有上限的,而精神的提升是无限的。越是追求经济增长,就越应加强文化建设。
  (摘编自《人民日报》)
  9.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人为小事而爆粗口等无礼的行为令人痛心、促人反思。
  B.中国经济发展使百姓富了起来,道德水准也同步提升了。
  C.文化能使部分缺乏恻隐之心的人被感化,变得不再自私。
  D.音乐厅里的文化氛围使公众注意文明,于是少有人打架。
  10.当今中国社会,为何会存在相当严重的戾气?请简要分析。(3分)
  1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