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宁夏银川唐徕回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宁夏银川唐徕回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将古本《大学》中的“亲民”改为“新民”:“亲,当作新。”朱子有云:“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就朱子看来,“明德”就是人的本体,是全善的。但人就其现实的存在来说,则存在“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问题。故本体“明德”存在“有时而昏”的情况,需要做“明”之功以“复其初”,即“明明德”。“学者”完成“明明德”之后,则又需要“推己及人”。这就从“明明德”转向了“在新民”,使民也在学者的教化下去完成德性的复归,复其本性之初的“明德”状态。朱子在这里诠释的关键是由“旧”转向“新”,或者说是回归“新”的问题。所谓“旧”,就是指“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不合理状态;而“新”自然是指在学者推己及人的教化下民众回归到本然的“明德”之初的全善的理想状态。总之,教化是朱子的“新民”思想的核心,即“学者”对“民”的教而化之。
  与朱子的“新本”《大学》主“新民”不同,王阳明则主古本的“亲民”。阳明反对朱子的“新民”而主“亲民”,最重要的理由是他认为“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所谓“偏”,是指朱子偏重于“教”的一面,而忽视“养”之一面,而说“亲民”,本身就包含了“教”“养”两个方面。换言之,“教”“养”都统一于“亲民”中。在教养关系上,阳明主张的是教养合一,而这个合一之“一”就是“亲民”。或者可以说,即使单就“新民”之“教”来说,也不能脱离“亲民”的根本宗旨。如果只讲“新民”,就是一种“偏”见。这种“偏”,不仅是教养关系的“偏”,还可能“偏”离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而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就是“亲民”。另外,王阳明的“亲民”,还体现了他对“民”的恻隐仁爱和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这可以通过阳明“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得到说明。“万物一体”是宋明儒者共同的追求,阳明对此的理解是“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所谓的“万物一体”,基本内涵就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体会与同情,是把生民之疾痛等同于自我之疾痛的一体感通。而从王阳明的“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的观点来看,“亲民”正是“万物一体”精神的具体运用与表现。“亲民”所体现的也正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一体感通之仁。总的来说,王阳明的“亲民”,蕴含的是他在教养关系上的中正理解,体现了他对民众一体感通的仁者关怀,是他对民众疾苦感同身受的思想表现。
  (选自《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2日,有删改)
  1. 下列有关“亲民”与“新民”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
  A. “亲民”思想包含“教”“养”两个方面而且二者合一,统一于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即“亲民”。
  B.“新民”思想强调学者对“民”的教而化之,使“民”本性之初的“明德”得以恢复。
  C.“新民”思想是基于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问题而提出。
  D.“亲民”的基本内涵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体会与同情,是把生民之疾痛等同于自我之疾痛的一体感通。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在朱熹看来,“明德”是人的本体,“明明德”就是“民”通过“明”之功来恢复其“有时而昏” 而暂时被“拘”“蔽”的人之本性。
  B.“新民”的关键是由“旧”转向“新”,即从“为气禀所拘”和 “为人欲所蔽”的不合理状态回归到本然的“明德”之初的全善的理想状态。
  C. 朱熹的“新民”思想过于强调对民众的教化,而“偏”忽了“养”的一面;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则很好地将“教”“养”统一了起来。
  D.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既分析了“新民”“亲民”两种思想的不同,又归纳了它们的本质特点是儒家的“仁爱”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学者不仅要完成“明德”的自我内化,还应该“推以及人”,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B.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解决民生疾苦,这是“新民”与“亲民”思想的现实要义。
  C.“新民”之教如果不脱离“亲民”的根本宗旨,就不会偏离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
  D.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提升思想素质,这符合“新民”思想的内在要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选自《新五代史》)
  :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百骑奔于唐 以:率领
  B.庄宗人问延孝梁事 屏:屏退,使……隐退
  C.而忠臣勇士皆疏斥 见:用在动词前,译成“我”
  D.知友谦被难 被:遭受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
  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B.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
  /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C.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
  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D.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
  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康延孝熟谙兵法,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康延孝洞察力极强,先是因见梁末帝重用群小而预知其必亡,又因庄宗杀害朱友谦并灭其族推测自己也将在劫难逃而公开谋反。
  C.康延孝性情暴躁,以军功多自居,当位在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
  责备董璋并威胁要将其斩首。
  D.康延孝背梁投唐开启新的人生,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后因不满朱友
  谦无罪被杀,进驻蜀地称王,兵败被擒,最后被宦官杀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
  (2)继岌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