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社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礼教森严的,乃至使人们认为,缺乏自由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而在个性解放的今天,每一个人对自由的渴望都显得尤为迫切,于是对中国这一古老传统便心怀不满。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
  (选自曹雅欣《国学中的自由》)
  1.下列关于国学中的自由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国学里是随处可见“自由”的,比如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等等。
  B.国学里的自由在道家的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越现实局限,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C.国学里的自由在儒家那里的表现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儒家的生活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
  D.国学里的自由在法家那里的“明法度”就是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只有在法度之外才是行动自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B.儒家和道家,他们有不同的人生信条,而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应该自由而活。
  C.法家虽然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矛盾,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D.中国古代的士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自由只有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中才能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国学中的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是在当下的轻安自在,是自我的获得,在儒家、道家、法家那里都能体现这一点。
  B.中国古代士人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降世退缩,而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
  C.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心的自由,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而自由不只是西方价值观才存在的,在国学中也随处可见。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临财物资则为己 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也 伐:征伐
  C.交友未 笃:深厚
  D.恶能之矣 善:认为……好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其欲名实也,三王之佐同 ②主虽过,臣不徒取
  B.①其名无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荣愈辱
  C.①皆患其家不富也 ②诈诬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主 ②己有患,用己国,恶得无患乎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6分)
  (2)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4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