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

全卷浏览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群己之辩”始于孔子,是对于群体和自我关系的讨论、探究和反思,包括自我和群体(国家)、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是指个人的立身与成德,“立人”则是指立他人和促进群体的完满和谐。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的演变,总体而言,在群己关系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基本是“群体重于个人”,特别强调个人对于群体的义务和责任。这利于激发当代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儒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和合、社会稳定有序为条件和基础,因为身与家、家与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儒文化主张用“仁爱”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针对学生过分强调自我的思维,进行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履行社会义务,有其现实意义。
  人的生活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义利之辩”中义与利的关系即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对待义利关系问题的主流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儒家向来强调精神生活优于物质生活、道德原则高于物质利益,但对于义利关系的认识也有一个从“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到“义利并举、以义导利”的过程。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他看重义的道德价值的同时,也肯定利有其合理性,只是强调要“义以为上”和“见利思义”,凡是符合道义的正当的利益才可以考虑, “义”与“利”的冲突在当今更为激烈明显,一些学生过分追求现实功利,过分扩张物质欲求。因此,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继承这种“以义导利”的义利观。
  “天人之辩”是指对于天和人之关系的讨论、探究和反思;总体而言,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在天人关系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基本上是“天人合一”思想。孔子日: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同时他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性。孟子则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可见,儒学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具有注重人文价值理性之特点的。这种思想中高扬的人文价值理性,对遏制当代社会存在的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将会发挥积极作用。针对一些学生存在生活迷茫、精神空虚等问题,要引导他们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此外,要继承和弘扬这一思想中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顺应天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顺应自然才能更好地使社会存在和发展。
  (摘编自杜卫《用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教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己之辩”包括自我和他人、自我和群体的关系,仲尼的“己欲立”指个人的立身成德,“立人”则指立“他人和群体”。
  B.儒家传统文化以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和合、社会稳定有序作为条件和基础,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
  C.孔子看重义,又肯定利的合理性。他强调要“义以为上”和“见利思义”,认为凡不符合道义或不正当的利,都要自觉舍弃。
  D.整体来看,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对天人关系的价值观念基本上是秉承孟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二项是( )
  A.孔子认为人在“群”与“己”两个维度上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仁者必须既要“自立”又要“立人”,从而形成儒文化的“仁爱”。
  B.儒家强调精神生活和道德原则,但也有一个从“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到“义利并举、以义导利”的认识变化过程。
  C.在当今激烈的“义”“利”冲突中,学生要以“义”去规约筛选,当只能选择其一时,应“义以为上”或“以义为重”.
  D.儒学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中高扬的人文价值理性对遏制我们当代社会存在的工具理性、科技理性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中,“群己之辩”所崇尚的“群体重于个人”观念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
  B.对当代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义利之辩”所彰显的“以义导利”的价值取向来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C.“天人之辩”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用来培育学生的人文价值理性和生态文明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存在发展。
  D.继承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解决学生存在的过分追求现实功利,过分扩张物质欲求思想的重要教育手段。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己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亩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拚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
  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徒尚未归疮痍尚来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卿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宣宗之初即位也,阁中惟士奇、荣、溥三人;荣疏闿果毅,遏事敢为,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帝颇知之,以问士奇。士奇力言: “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龄。军国大政关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行意。士奇既耄,子稷傲狠,尝侵暴杀人。言官交章劾稷。朝议不即加法,封其状示士奇。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予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 《明史·杨士奇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B.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C.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D.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予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士奇器度宽宏,不计较小事。广东布政使徐奇拿岭南土特产赠送给朝臣,名单中没有杨士奇,皇帝询问此事,杨士奇予以解释,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B.杨士奇忠言直谏,不从众歌功颂德。对有人称颂天下太平一事,杨士奇独抒已见,皇帝同意他的看法,并拿其他大臣与其进行对比,众臣为此感到惭愧。
  C.杨士奇历任阁臣,深受朝廷信任。杨士奇在宣宗、英宗两朝与杨荣、杨溥同任阁臣,三人一直非常和睦,英宗年幼,三人同心协力处理朝政。
  D.杨士奇因儿子犯罪,深感忧虑。他的儿子曾经犯下杀人的罪行,朝廷没有治罪,后来又有人揭发其子许多不法之事,杨士奇为此非常忧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2)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