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上海市黄浦区2016届高三4月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上海市黄浦区2016届高三4月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一 6题(17分)
  种子与土壤刘学谦①种子和土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种子和土壤等条件,如果土壤和种子等条件都非常适宜,植物就能茁壮成长。只是土壤适宜,但种子不好;或者土壤不佳,光有优良的种子,植物的正常生长终究还是困难的。另外,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最终生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准北则为枳”。
  ②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跑组成,这些细胞就像一粒粒种子,通常情况下,这些种子因为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得以正常成长,形成身体所需要的细胞,顺利完成人体的新阵代谢,新的细胞不断取代衰老的细跑,以保持生命的延续。这些正常的细跑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另外还有一种细胞是癌细胞,癌细胞是怎么回事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③事实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它们是同源而生的不同结果。人体任何癌症也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肿瘤体积的长大就是由于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多而形成的。1个细胞分裂为2个细胞,2个分裂为4个,4个分裂为8个……由此可见,身体内癌细胞需要不断地生长,达到一定数目后,才能够被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所发现,1厘米大小的肿瘤大约含有109个癌细胞。而癌细胞在身体内要想不断地生长,就需要有适合它的体内环境和条件,比如营养物质、激素、调解信号传递、基因调控等,这些条件如果不理想或不合适,癌细胞生长也是会受到限制的。
  ④癌细胞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现代研究发现,人体内从一个细胞突变为癌细胞,到形成 109个癌细胞大小的肿瘤,需要漫长的时间,—般大约15—20年的时间。这说明癌症患者之所以出现癌细胞的生长,首先在于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
  ⑤通过以上介绍,应该知道防治癌症的关键是什么了,也就是要改变原来已经适合癌细胞生长的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如果不能很好地纠正体内环境的污染,再怎么治疗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常有这样的癌症病人,病灶很小,手术切除也及时,术后也进行了强有力的化疗或放疗,但是癌细胞却“疯狂地生长和扩散着”。此时身体内流动的血液中几乎都充满了癌细胞,并扩散到身体的每—个角落,这就预示着患者身体的这块土壤是十分有利于癌细胞种子生长的。
  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关健是在采用各种治疗的同时,只注重专杀癌细胞,而忽略了保护我们体内的环境,这些治疗虽然暂时控制了癌细胞的增长,但却导致了体内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为癌细胞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反之,有的癌症病人发现时已经属于晚期,医学上已经失去任何治疗的可能性,但是病人的癌细胞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快速生长,甚至还会奇迹地出现肿瘤越来越小,最后直至消失的情况,这就提示病人此时体内的土壤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不利于癌细胞这样的种子生长,于是才出现这个结果,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癌自愈”现象。
  ⑦谈了那么多关于癌的话题,那么“癌症”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癌症”不是一种细胞,也不是痰或瘀。“癌症”是—种状态,叫作“癌状态”。这是一种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要想预防和控制癌细胞生长,就必须改变“癌状态”,改变产生“癌细胞”的“癌环境”,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恢复人体的脏腑平衡,使气血调和,达到人体内部环境的协调,杜绝“癌细胞”生存的土壤,从根本上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
  ⑧实践表明,现代的治疗,无论手术、化疗和放疗,均是治标之法,这些攻击性手段只是暂时从表面上杀伤了癌细胞,同时,又进一步导致体内环境的恶化,加剧“癌状态”,从而为癌的转移复发埋下了伏笔。因此,想要开启癌症治疗大门,就必须从“癌状态”入手,关注癌细胞这颗种子与体内环境即土壤的关系。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的方框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导致癌细胞的产生
  ②同时由于体内环境长时间持续恶化
  ③癌症就发生了
  ④癌细胞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⑤使这种土壤条件更适合癌细胞快速生长
  A.③⑤②①④ B.③②④⑤①
  C.①③②⑤④ D.①②⑤④③
  2.联系文章内容,为第⑦段加点词语“癌状态”下定义:
  (3分)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癌细胞的特点。
  B.第⑥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癌症治疗需要关注体内的环境。
  C.本文作为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在说明的过程中,逻辑顺序清晰。
  D.全文以“土壤和种子”作类比,说明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关系。
  4.第③段和第⑦段画线句表达的意思是否矛盾?试具体分析。(3分)
  5.作为说明文,本文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举例分析。(4分)
  6.联系全文,概括癌细胞的特点。(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
  不值一文的奶奶(德国)布莱希特①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经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场,死前和两三个助手在厂里工作。奶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为了孩子们,她年复一年的消瘦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到美国去了,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多病,在小城里。他是印刷工人,已成了家,家里人口很多。爷爷去世时,老家只有奶奶一个人。
  ②孩子们写信来,问起她今后打算怎样生活,有的请她去住。做印刷工人的小儿子则希望带着家人一起搬到她屋子里去。可是老奶奶一一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只希望每个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稍稍捎些钱来。这家印刷厂早已过时,几乎没什么生意,甚至负了债。孩子们来信说,她不能独个儿住着,但她硬是不同意;他们只好屈服,每月寄给她一小笔款子。她想,反正做印刷工人的小儿子还住在这个小城里呢。
  ③印刷工人有时也写信给哥哥和姐姐,向他们谈谈母亲的情况。有一次我爹写信问他,奶奶最近干些什么,他的回答只是寥寥数语,说她常去看电影。看电影在当时可不是一件普通的事,在她子女的心目中尤其如此。三十年前的电影同今天的不一样,它总是在设备简陋、通风不良的场所放映,广告上面画着凶杀和恋爱悲剧的惨相。到那里去的只是少年,或者是一对对贪图光线黑暗的情侣。孤零零的一个老太婆去那儿,必然十分引人注目。这种娱乐在等级上跟吃甜食相差无几,这就等于“瞎花钱”,瞎花钱是不光彩的。
  ④还得说一句,我奶奶不但不经常跟她本地的儿子联系,而且也没有任何熟人去看她或邀请她。她从来不赴小城的咖啡茶会,却常常到一个补鞋匠的工场里去。工场坐落在一条声名狼藉的小巷里,特别在下午,总有各式各样不大正派的人闲坐着。补鞋匠是个中年人,曾游历世界各地,但结果一无所得,跟这种人交往,对老奶奶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失身份的。印刷工人在一封信中说,他曾同他母亲谈过这件事,但得到的却是冷冷的回答。“他看到些什么了?”这就是她的答复,谈话就此中断。和我奶奶商谈她不愿听从的事,可不是就这么简单呢。
  ⑤在爷爷死后半年左右,印刷工人写信给我爹说,他母亲现在隔天就要在饭店里吃饭。这消息多么令人震惊!奶奶一生本来为一家十余口煮饭烧菜,吃的一直只是一些残羹,如今却上饭店吃喝起来了!她究竟怎么啦?不久我爹出差到家乡附近一带,于是去探望他的母亲。他去看奶奶时,奶奶正想出门。她重新把帽子放下,给他斟一杯红葡萄酒,并给他吃干面包片。她看上去镇定自若,既没有特别兴奋,也并非默不作声。她问起我们大家的情况,当然没有问得特别详细,她关心孩子们是否有樱桃吃。她还跟过去一模一样。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上去也挺健康。
  ⑥我爹在旅馆里租一个房间,等着奶奶邀他到家里去住,但她始终置之不理。看来她要和家庭生活一刀两断,现在想走一条适合自己脾胃的新路。我爹的脾气很好,既然看到奶奶十分愉快,就对我叔父说,一切听由老太太自便吧。可她究竟想干什么呢!根据下一步报导,她已订了一辆“布雷克”,想到一个什么地方去远足。
  ⑦ “布雷克”是一种大型高轮马车,坐得下整整一家人。过去有几次,当我们做孙子孙女 的去看爷爷时,爷爷曾租了这种“布雷克”马车。当时奶奶一直待在家里,她不屑地把手一挥, 拒绝一起去。这次奶奶乘了“布雷克”马车去K城旅行。K城是个大城市,乘火车约两小时才到。印刷工人现在简直惊惶失措了,他真想请一位医师。我爹看信时摇着头,但不主张请医师。我奶奶不是独个儿去K城的,有一个姑娘伴她同行。印刷工人信里说,姑娘是个傻里傻气的人,是老奶奶隔天去吃饭的那家饭店里的厨师助手。她带奶奶去看电影,到那个皮鞋匠的铺子里去。传说这两个女人在厨房里一面玩牌,一面喝红葡萄酒。“现在她替那个‘怪姑娘’买一顶帽子,上面还有玫瑰花,”印刷工人灰心绝望地说,“而咱们的安娜连圣餐时穿的衣服都没有!”叔父的信写得歇斯底里气十足,信里一个劲儿数落着我们亲爱的奶奶,而且丝毫不肯让步。
  ⑧实际上,我奶奶在最后几年,生活上一点也不宽裕。不上饭店时,她一般吃少许蛋制品,喝些咖啡,主要吃她喜欢的干面包片。为此,她破费买些便宜的红葡萄酒,每餐总要喝上一小杯。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不仅仅收拾她所住的卧室和所用的厨房。
  ⑨某一个秋日早晨,老奶奶突然在卧室里去世了,她活到七十四岁,她去世时只有那位“怪姑娘”陪伴在她的身边……
  7.小说第①段交代奶奶以往生活状况的用意是
  (3分)
  8.对小说中奶奶“新生活”的行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到补鞋匠工场,奶奶能在这里得到适当消遣放松。
  B.隔天到饭店吃饭,就为能尝尽以往不曾吃过的美味。
  C.乘“布雷克”旅行,说明奶奶的心境与以往不同。
  D.为“怪姑娘”买帽子,感谢孤独无助时姑娘的陪伴。
  9.“小儿子”的形象对主题的表达极具表现力,请结合描写加以赏析。(5分)
  10.联系全文,分析小说题目“不值一文的老奶奶”的深刻内涵。(4分)
  11.网友们对老奶奶的形象反应强烈。有网友说这个老太婆太固执,也有网友说这老奶奶真酷!你如何看待位老奶奶,想对她说些什么(限用第二人称表达)(4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