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训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训练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市”的本义为市场,与“城”不同,早期的“市”多在野外井边,故有“市井”之称。而我国的“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只是政治性质的城堡,与“市”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内便有“市”的设立。“城”的存在,为“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市”的发展,又促进了“城的发达。“市”在我国“城”中出现,长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行的是“坊市制”。
  在先秦文献中并无“坊”名,当时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里”。“里”原是农村的一种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当时为了防止盗贼的攻击,采用这种四面筑院墙的封闭聚居形式。从先秦起,这种称“里”的组织形式在城市中长期存在,有时称作“闾里”或“闾”,秦汉仍因之。从晋代开始,城市居民住区正称仍为“里”,但有时又称作“坊”。《元河南志》卷二《晋城阙宫殿古迹》所引《晋宫阙名》中,有“诸里”和“诸坊”的名称。到北魏时的洛阳,全城有二百二十“里”,也作二百二十“坊”。这“坊”字,即源于“防”的别体。从隋开始,“里”改称为“坊”。
  所谓“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如唐长安皇城前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平面近正方形,每面各开二门,有道路相通,形成“井”字形相交。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
  在“坊市制”下,一般居民出入坊里,必须经由里门,不许直接临街开门。如汉代规定只有“甲第”——统治阶级中显要人员的宅第,才能“当道直启”。唐代则明确规定:“非三品以上及坊内三绝,不合辕向街开门。”当时街上没有“街鼓”,天明和落日,坊门随街鼓声而开闭。
  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如东市南面的宣平坊中有卖油者,升平坊北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西市东面的延寿坊中有鬻金银珠玉者。
  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古典的坊市制逐渐被破坏,在一些城市内开始出现商贸活动,有的甚至破坏城墙而临街设店。到肃宗至德年间,人们纷纷穿破坊墙而临街设铺。这样,旧有的古典坊市制开始瓦解,新的“坊巷制”逐渐形成。
  约在宋仁宗末年,“坊巷制”完全取代了过去的“坊市制”,即“街巷”成为城市居民实际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坊”仅作为名称被保留下来,其本意已完全丧失。直到近代,城市中一些弄堂、胡同仍称“某某坊”。这是因为人们依然习惯以“坊”作为雅称,而一般市民则以“街”“巷”相称。
  (摘编自杜瑜《由坊市到坊巷》)
  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最初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市”的本意为市场;“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初为政治性的城堡。
  B.“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内设立“市”与城中人口的集中和居民生活需求有关,“市”长期被限定在城中一定范围内。
  C.“城”与“市”相互促进。“城”中人口聚集带来的消费需求,为“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市”的发展又为“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D.“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的,四面筑有围墙,有门与外面相通。“市”面积比“坊”大,里面道路纵横。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里”原是农村的一种封闭式的聚居形式,其目的是防止盗贼的攻击,后来成为城市中的一种居民聚居单位。
  B.唐朝时城市中称为“坊”的居民聚居区,在晋代“里”“坊”并称,而近代城市中的“坊”,实际上指的是街巷。
  C.在唐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但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
  D.在坊市制下,居民出入坊里是有着规定的路径和时间的,“当道直启”只是少数人才享有的特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坊”是“防”的别体字,可见“坊”有“防守、防备”之意,这跟“里”以筑墙防备盗贼的内涵相似。这或许是“里”改称“坊”的一个原因。
  B.坊市制是古代政府运用权力人为塑造城市格局的体现,能使城市布局井然有序,但也让市民生活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不能自由开店等。
  C.跟坊市制相比,坊巷制更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使居民生活更加自由便利,使城市更有活力,但也使治安管理的难度更大。
  D.坊市制的瓦解和坊巷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肃宗至德年间,大约完成于北宋仁宗末年。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瑄,字廷玺,江浦人。正经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郎中,有能声。
  景泰时,赐救为吉安知府。俗尚巫,迎神无休日。瑄遇诸途设神水中俄遘危疾父老皆言神为祟请复之碹怒不许疾亦愈岁大饥,陈牒上官,不俟报,辄发廪振贷。
  居八年,用荐擢广东右布政使 。广西贼莫文章等越境陷连山,碹击斩之。又破阳山贼周公转、新兴贼邓李保等。既而大藤峡贼频陷属邑,碹坐停俸。成化初,韩雍平贼,录瑄转饷劳,赐银币,给俸如初。碹按行所部,督建预备仓六十二,修陂塘圩岸四千六百,增筑广州新会诸城垣一十二。民德碹,惟恐其去,既转左布政使,会满九载,当赴京,军民相率乞留。巡抚陈濂等为之请,乃仍故任。
  八年始以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平贼林寿六、魏怀三等。福安、寿宁诸县邻江、浙,贼首叶旺、叶春等负险。瑄捕诛之,余尽解散。帝降敕劳之,改抚河南,议事入都,陈抚流民、振滞才十八事,所司多议行。黄河水溢,碹请振,且移王府禄米于他所,留应输榆林饷济荒,石取直八钱输榆林,民称便。还理院事。寻迁南京刑部侍郎。久之,进尚书。
  二十年,星变,被劾,帝弗问。居三年,给事御史复劾之,遂落职。孝宗立,复官,致仕。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瑄遇诸/途设神/水中俄遘危疾/父老皆言神为祟/请复之瑄/怒不许/疾亦愈/
  B.瑄遇诸途/设神水中/俄遘危疾/父老皆言神为祟请/复之瑄/怒不许/疾亦愈/
  C.瑄遇诸/途设神水/中俄遘危疾/父老皆言神为祟请/复之瑄怒/不许/疾亦愈/
  D.瑄遇诸途/设神水中/俄遘危疾/父老皆言神为祟/请复之/瑄怒/不许/疾亦愈/
  5.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景泰”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C.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人依“天人合一”思想,谓星变将有凶灾。
  D.致仕,免除官职,即撤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碹恪尽职守,关心民生。在广东右布政使任上,督建粮仓,挖掘水库,修筑堤坝,加砌城墙,赢得百姓爱戴。
  B.张碹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他在赴任吉安知府路上,见当地百姓天天迎神,便把神像丢进水里,引发疾病、饥荒,他仍坚决反对迎神活动。
  C.张碹极力平贼,恩威并施。无论在广东任职还是在福建为官,始终竭诚平定叛贼。在福建任巡抚时,剿灭贼首,胁从不问,得到皇上的褒奖。
  D.张碹治政有方,办事灵活。遇到饥荒时,他一边向朝廷报告,一边开仓赈灾;黄河泛滥时,他随机应变,将榆林粮饷改为救济粮,百姓十分便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德瑄,惟恐其去,既转左布政使,会满九载,当赴京,军民相率乞留。
  (2)帝降敕劳之,改抚河南,议事人都,陈抚流民、振滞才十八事,所司多议行。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