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期中期末 > 天津市武清区等五区县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天津市武清区等五区县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①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
  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②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在,遂以得生。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
  【注】①擿(tì):揭发。②厕:侧,旁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北董卓 走:投奔 B.诸山越不 宾:礼貌
  C.渐人事 容:包容 D.山越怀附 怀附:心怀不轨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自祖迁于零陵,遂家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B.悉请诸掾吏 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C.随周瑜拒曹公赤壁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D.自以不敌,开城门 践华为城,河为池
  11.以下各组句子中,总体上均能表现出黄盖“文治武功”的一项是( )
  ①学书疏,讲兵事 ②南破山贼,北走董卓
  ③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④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⑤建策火攻 ⑥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盖年轻之际非常关心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阵,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符。
  B.在山越之地常有叛乱之时,黄盖主动请缨治理山越之地,并最终以严格的治理之举实现了该地的稳定。
  C.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之时,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锋中郎将。
  D.黄盖在任丹杨都尉时,武陵郡的蛮夷之族造反叛乱,攻打东吴城池,黄盖被任命为武陵太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3分)
  (2)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3分)
  (3)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2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9分)
  除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作寿阳曲·潇湘夜雨【元】马致远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1)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2)高诗“客心何事转凄然”一句中,“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3分)
  (3)从抒情方式角度赏析马致远的“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一句。(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月亮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关于描写它的佳句有很多。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其是“① ,乌鹊南飞”。而在白居易《琵琶行》则用“②醉不成欢惨将别, ”的茫茫月色抒写离别凄清;用环境的寂静,月色的皎洁来村托琵琶曲的精彩动听,以及强大的魅力“③东船西舫悄无言, ”。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想象归来的明妃是“画图省识春风面,④ ”。古文中也不乏其例,苏轼《赤壁赋》就有“⑤ ,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关于月出情景的描写。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张晓风(1)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2)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进的原则:
  (3)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4)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己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5)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6)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她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7)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8)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9)“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10)“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11)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12)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13)“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14)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15)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
  (16)“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一一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17)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18)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19)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20)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16.请赏析第(18)段中的划线句。(4分)
  17.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6分)
  18.“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作者对这一点有哪些体会和思考呢?(6分)
  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关、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B.第(14)段4怪癖”一词,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的喜欢。
  C.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D.“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E.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