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月考试题 > 河北省藁城一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

全卷浏览

河北省藁城一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8.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9. 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10.略
  16. 答案:(4分)A C
  解析:B项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是表现自己似乎与海棠花无缘。D项是写作者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他这样做。而且也做不到不看海棠花。E项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的战争年代作者十分浓烈的思乡之情。
  17.【答案】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终结点。
  【解析】第一问:属于我们所说的“解释作用题”,这一题型的特点就是问考生某一段落、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作用或原因。其答题套路是先答结构,再答内容,内容部分则是先答表面,再答本质。题干中问为什么,显然就是问原因。而且出题人还提示考生“真的是无缘吗”,显然答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表面上是无缘的,一个是本质上却又是有缘的。所谓无缘,指的是作者在国内外总是与海棠花失之交臂;所谓有缘,指的是深层次的情感,海棠花能唤醒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二问:属于标志非常明显的“解释作用题”,直接问你某一事物的作用。按我们刚才说的套路,先答结构作用,显然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再答内容作用,则是寄托乡思,抒发爱国之情。
  18.【答案】18.(4分)
  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情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解析】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和情感的铺垫。第二道主观题则属于语句理解题。按照语句理解题的套路,我们首先要“从形象到抽象”,找出句子中的抽象词,即“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以及“心情不能平静”,然后把这两点连成一句话就是答案了。此外,题目还问,“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这就已经对答题方向有明确指示了,显然是让你指出这句话铺垫了下文什么内容,只要根据刚才得出的抽象词和下文的大意,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19.【答案】(略)
  【解析】阅读延伸题兼顾了“阅读”与“延伸”这两大要素。阅读延伸题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新题型,因此成为大热门,吸引了很多目光。高考题一披露,我们就发现这一题型的真实情况基本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所谓阅读延伸,便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延伸,既要考阅读能力,是阅读题的一部分,又要考写作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积累。今年的这两道阅读延伸题都符合这一特点。它们都没有把阅读篇目撇开,而是要求考生先解决文中的问题,再书写自己的体验。比如文言文延伸题是关于取利长远的,先让考生从文言文篇目中举一个例子,再去联系生活进行阐发。
  现代文阅读延伸题,“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与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而“怎样的体验”,则以题干明确要求的形式再一次保证考生不会偏题。可以说,阅读延伸题的实质已经非常清楚:“阅读”是题干应有之义,它保证了考生具有大致相同的起跑线,分数差距不至于过大;而“延伸”则为试题区分度开疆拓土,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或者积淀,或者视野,很难来得半点虚假
  11、【答案】
  
  (1)、(5分)A 3分, C 2分
  
  【解析】B.由“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看出,文中并没有描写实实在在的海景,,而是将屋顶幻想成海浪,因此写“同样单调的海景”的说法错误。
  
  D.从“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可知,作者并没有完完全全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E.对文章主旨的概括不正确,本文主旨应是借描写海棠花,抒发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2)、(8分)
  
  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
  
  ②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3)、(4分)
  
  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2分)
  
  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和情感的铺垫。(2分)
  
  (4)、(8分)
  
  ①这句话传达了作者作者对于“距离”的体验:“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不能等同”这一特点。
  
  ②【仅供参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对距离产生一种神奇的感受。当某个人近在咫尺,与你天天见面,时刻相依相伴,你心中却觉得他很陌生,离你很遥远,无法与他沟通,更不用说与他心心相印了;而某一个与你心灵相通的朋友,虽然相隔千山万水,多年不见,但你却感到他仿佛时时刻刻和你生活在一起,与你同呼吸,共命运,心心相印。这就是关于距离的一种神奇现象,空间、时间的距离,并不等同于心理的距离。
  
  【解析】解答第二问,要立足自我,独立思考。此外要注意题干中提示的“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这一限定,结合具体事例谈出自己关于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感受,同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12、(1)(5分)【参考答案】A C(B.“傅山早年因为是陕西学生领袖,所以反对宦党暴政,”傅山并不是因为是学生领袖才反对宦党暴政。D.傅山“从事秘密反清活动”和“作《病极待死》一诗”分处不同的阶段,“后受康熙感化”属无中生有,“和彭孙遹、朱尊彝等人一样”亦错,彭孙遹、朱尊彝等人接受了官职。而傅山“回乡之后,傅山布衣毡帽,自称为‘民’”。E.侯外庐的评价是有关于诸子学研究方面。)
  (2)(6分)【参考答案】①康熙下诏开博学鸿词科考试,傅山以老病请辞,并作《病极待死》一诗,表明誓死忠于明王朝的心迹。②被“作速起送来京”后,傅山以“病噎不食”、身体欠安为由,养病于崇文门外园教寺。③虽奉康熙谕旨“特受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但回乡之后,布衣毡帽,自称为“民”。 (每答出一点给2分)
  (3)(6分)【参考答案】①学以致用,治学在于明道,明道在于致用;②在天人关系上,他很重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将天人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③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每答出一点给2分)
  (4)(8分)【参考答案】
  观点一:傅山的个性是源于心灵体认的独特行为。
  他誓死忠于明王朝,所以对清王朝的笼络中用不屑一顾;②他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理学,自命“异端”。
  观点二:骨气让生命伟岸高大。
  ①傅山早年反对宦党暴政,领导全省诸生进京请愿,名震全国;②对清王朝印笼络不屑一顾,他骨气长存,生命尽显华彩;③虽自称为民,却在哲学、医学、书法和文学诸方面作出卓越贡献。
  观点三:悲悯能辉映出生命的价值。
  ①傅山为昭雪平反袁继咸冤案,反对宦党暴政,领导全省诸生进京请愿,名震全国;②他重医德,薄财利,一生身体力行,实践“医王救济本旨”对所有生命一视同仁,有时甚或免费给穷人治疗。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
  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