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的“礼治”思想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范导的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法治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德主刑辅。这是儒家关于德刑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孔于主张“为政以德”,注重道德教化,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严刑峻罚虽然能起到威慑作用,使人们不敢犯罪、但是内心却认识不到犯罪的可耻;以道德教化人们,人们有了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刑罚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独尊、迷信刑罚,他的宗旨是重德轻刑。所以孔子主张,治国要“宽猛相济”,德刑相辅相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最后实现“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理想状态。荀子提出“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提倡道德,主张少用刑罚。董仲舒明确提出“刑者德之辅”,把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明确提示出来,即德主刑辅。
  其次,礼法融合。儒家的“礼”是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的外化,“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儒家以“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为人们需要遵守的国家之“礼”,“肯定礼是治国之本,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政治法律的根本指导原则”。孔子重视礼之本,反对礼流于形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他提供“为国以礼”,认为国家政令是人们必须遵守之礼,所以失礼就要接受惩罚。在孔子这里,初步体现了礼与法相融合的倾向。真正奠定礼法融合思想基础的是荀子,他既反对儒家重视礼冶而轻视法的作用,又反对法家重视法冶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而把礼与法相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开礼法融合之先河。
  最后,情法互补。儒家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建立其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德主刑辅、礼法融合。这一前提,肯定了人情在懦家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儒家看来,以亲情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定远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所以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国法的制定以伦理纲常为指导原则,同时又是伦理纲常的具体化”。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之法才会有生命力,“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法与人情相结合,才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只有符合人情之法才是公正的,以人情为基础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人们所信服。
  儒家的法治思想与法家有所不同,它极少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而是以一种防患于泰然的法——“礼”法加以约束,使人们自觉地守法,而非被动地惧法.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法学的礼教中心、义务本位、家族观念、伦理法治等价值和特质”,而这正是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所以有学者认为“孔孟才是中国司法界的真正祖师,儒家学说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节选自《新华文摘》)
  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范导的法治理念可从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B.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化,认为人们只要接受了儒家的道德教化,就会有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
  C.儒家看来.人们需要遵守的、规范着国家根本制度的“礼”,是从“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而来。
  D.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正是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希望以“宽猛相济”的理念来治国,最终达到教化残暴之人进而废除死刑、没有诉讼的理想状态。
  B.儒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外化为“礼”,它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
  C.儒家肯定人情在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把伦理纲常作为国法制定的指导原则,法中有情,情法互补。
  D.儒家认为法律只有与人情相结合,才能具有生命力,才是公正的,从而真正为人们所遵守,为人信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等儒家学者的法治思想基本相似,而董仲舒把德与刑之间的主辅关系明确提示出来。
  B.荀子开礼法融合之先河,主张把礼与法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
  D.法家与儒家有所不同,多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使人们被动地惧法而非自觉地守法。
  D.因为孔孟是中国司法界祖师,儒家学说是中国法学源头,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曹文轩:建造优美的“草房子”崔庆蕾一、油麻地与苦难童年1954年1月,曹文轩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贫瘠的小村庄,曹文轩的父亲并没有接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只读了三次“寒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只读过几次“寒学”的人却成了当地有名的。“小说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擅长讲故事,普普通通的故事经他的加工润色就成了精彩的故事;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为了当地的名师、校长,油麻地小学成为了当地的模范。
  多年以后,留在曹文轩脑海中的深刻印象之一是家乡的饥饿和贫穷,为了填饱肚子,他曾经吃过糠和青草。读中学时,他还经常穿着带有破洞、露着棉絮的衣裤。
  然而苦难的时光并非全是苦涩'他有另外的收获,苦难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想象力,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曹文轩的作文写得好与勤于阅读是分不开的。他经常去父亲所在学校的“图书馆”去看书。“那些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是由我独自一人享用的。当其他孩子在玩耍时,我却一人津津有味的看着书。这样,我自然比其他孩子多知道了许多东西。”
  十岁时,他生了一场大病,脖子上长出硬硬的肿块,医生束手无策,就在大家几近绝望的时候,一位民间医师开了药方,文轩的病情日渐好转,最终竞痊愈了。
  二、象牙塔与残酷青春曹文轩能离开农村仍然得益于他的写作,有一天,正在田问劳动时,有人通知他去参力口公社的业余创作组,他和几个知青被安排到大队部一间空房子里,尽管环境简陋,但是对比繁重的劳动,已然轻松许多,所以大家都很珍惜,努力地进行创作。
  1974年,北大去盐城招生时,负责招生的王德意老师一眼看中了曾文轩,曹文轩由此打开了一扇“天堂之门”,开启了此后五彩斑斓的人生之旅。9月,曹文轩来到北犬图书馆系就读,不久,被转到了中文系。他先是参加了一周的体力劳动 在图书馆前的空地上挖防空洞,后来,到了偏僻的大兴基地做拓荒者一一开荒种地盖房子,偶尔也上几堂课。再后来,他被抽调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参加创作小组,写起了小说。几年的大学生活就在这样的奔波和劳动中转瞬即逝,与他此前对大学生活的想象相去甚远。
  因此,大学毕业时,他极力想回到故乡盐城,并不想留校。然而,北大却爱惜他这个人才,执意留下他。就这样,他从学生变成了一名教员,开始在三尺讲坛上谱写新的华章了。
  三、“草房子”与文学之路曹文轩的文学之路其实早在中学读书时就开始了,父亲的故事是他那时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除了父亲这个启蒙源头之外,儿童文学作家李有干走他另一个导师。
  李有干的辅导是面对面式的单独辅导,他给年轻的曹文轩以专业的引领。曹文轩曾深情地写到:“李有干先生将我引向了文学世界,他给予我的也许还要超越文学世界,他的性格、作风甚至生活上的习惯和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我的作品如果追溯根源,我会说鲁迅、沈从文、卡夫卡,但我的基本元素来自李有干。”
  有了这样的专业导师,曹文轩更加刻苦。盐城的冬天十分寒冷,他经常看书写作到深夜,冻得脚都麻木了。
  进入北大工作之后,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读书写作。与众不同的是,在文学写作上他坚持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并举,一边用理性思维进行学术性研究,一边又用充沛的情感进行文学创作。
  真正使曹文轩开始崭露头角的是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该小说出版之后受到广泛好评。可以说这是他文学之路的一部奠基之作,从此出发,他的文学之路越来越宽阔,也越来越丰富。
  1997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草房子》出版,该书甫一出版即引起巨大轰动,好评如潮,多人认为这是儿童文学的一个新收获、新惊喜,是曹文轩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对此他却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草房子》的所谓轰动并不是因为它写得有多么好,而是因为在当下中国很少有这样一种路数的东西。”他的妹妹曹文芳则在《肩上的童年》里给出了关于他创作这本书的另一重秘密,“父亲因病去世,哥哥日夜思念着父亲,萦绕心头的总是往日的岁月和浸透父亲一生心血的乡村校舍,哥哥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写下珍藏心中已久的美丽、动人的故事,一气呵成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草房子》再现了作者和父亲的一段极为温馨的往日生活,是他对父亲的一次特殊的祭奠和怀念,蕴藏了他浓浓的情感。
  【相关链接】
  ①2016年4月4日,中国作家曹文轩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叙事能力,荣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②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的作品非常美丽,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挑战的榜样。
  (“国际安徒生文学奖”颁奖词)
  ③文字建造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再后来,我意识到我所造的屋子不仅仅是属于我的,而且是属于任何一个愿意亲近它的孩子的。我越来越明确自己的职责:我是在为孩子写作,在为孩子造屋。
  (曹文轩获奖感言)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童年时期,家乡油麻地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在曹文轩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在北大几年的学习生活与曹文轩所想象的相去甚远,他几乎是在奔波和劳动中度过。
  C.在北大任教期间,曹文轩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用充沛的情感进行文学创作。
  D.《草房子》为曹文轩赢得了如潮好评,但他认为只是自己的文学创作“对了路数”。
  5.曹文轩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6.作者说曹文轩用笔建造优美的“草房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草房子”的理解。(5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