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广东省梅州市2017届高三5月综合测试(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广东省梅州市2017届高三5月综合测试(二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的审美观念的相通性体现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诗歌与书法紧密相关,使二者在审美取向上具有更多的相通性。
  诗歌以可感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表达诗人那无形的思想情感。塑造鲜明的形象是诗歌的第一要素。书法是诉诸视觉的平面造型艺术,它以笔墨在纸上塑造的形象来表达丰富的内涵。首先是结字,结字指的是字形的结构形态,它的基本要求是字的重心平稳、短长合度、疏密匀称。但“结字无定法”,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习惯,所以又有结字要奇而稳的讲究,即在遵守大家公认的结字规范的前提下,自出新意,如此才能形成书法结构形态的千变万化。其次是字的布局,布局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形态,包括字的大小、字距的疏密、行距的排列,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连贯等。一位书法家不仅要注意到每个字的结构,还应注意到它在全篇中如何贯穿与联系,如何形成疏密、斜正的正比和呼应,大小、长短的参差与错落,从而使作品更富有美感,也充分显示书法家的艺术个性。线条是组成汉字形态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书写者以毛笔蘸墨汁在宣纸上书写而成的。书写者的技巧和笔、墨选择的不同,使得线条具有粗细长短、正侧断连、方圆转折、藏露收放的不同。这是最见书法家功力之处,粗重的线条要浑厚而不臃肿,纤细的线条要坚韧而不柔弱,圆转的线条要流畅而不浮滑。只有经过常年练习,才能写出流畅自然、挺拔圆润的线条。结字、布局、线条的变化构成了书法的形象性,使书法成为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意味的艺术品。
  节奏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散行文字的最重要的标志。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节奏感可以带给诗歌音乐般的美感,也可以更好地表现诗人的情感与诗歌的意境。如诗人表现平和细腻的感情时,宜用较舒缓的节奏;表现奔放激昂的感情时,宜用较急促的节奏;表现大起大落的感情时,宜用急缓相间、转换跳荡的节奏。所以唐代的近体诗不仅要押韵,还要讲究平仄格律,就是为了加强诗歌抑扬亢坠的节奏感。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说:“中国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我们也可以说,节奏之于书法,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是评价书法作品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它的节奏表现在书法家书写过程中因用笔的轻重缓急而形成的结构线条、结字、行气、布局的变化。线条或流畅,或凝重;结字或四平八稳,或起伏跌宕;行气或一气贯注,或笔断意连;布局或停匀得当,或计白当黑,从而赋予书法作品千变万化的外在形象。不仅如此,书法的节奏更赋予它丰富深厚的内涵,古人有“书如其人”之说,指的是书法作品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书法水平,还反映出书写者的性情、学养、审美追求。
  (选自詹福瑞《诗与书法》,有删改)
  1.以下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鲜明的艺术形象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诗人那无形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诗歌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
  B.结字的基本要求是“奇而稳”,即在遵守大家公认的结字规范的前提下,自出新意,追求书法结构形态的变化之美。
  C.布局包括字的大小、字距的疏密、行距的排列,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连贯等,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安排。
  D.线条是最见书法家功力之处,线条的高规格要求是,粗重者浑厚而不臃肿,纤细者坚韧而不柔弱,圆转者流畅而不浮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优秀的书法家注意安排结字、布局、线条的变化,使之构成书法作品的形象性,使作品成为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意味的艺术品。
  B.诗人选择相应的节奏表达情感,如用较舒缓的节奏表现平和细腻的感情,用较急促的节奏表现奔放激昂的感情等等。
  C.唐代的近体诗,因其要求押韵与讲究平仄的特点,从而加强了抑扬亢坠的节奏感,非常宜于表现奔放激昂的感情。
  D.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因用笔的轻重缓急而形成的结构线条、结字、行气、布局的变化,便是书法作品节奏的生动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的审美观念的相通性体现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诗歌与书法的审美相通性主要表现在形象性、节奏感两个方面。
  B.书法借助笔墨在纸上塑造的形象来表现书写者的性情、学养、审美追求,它是诉诸视觉的平面造型艺术。
  C.节奏是诗歌的外形,也是诗歌的生命,相反,散文、小说、戏剧文学里的对白、唱词等则不具有诗歌的节奏感。
  D.虽然书法的形象性可以体现书法作品的美感和书写者的艺术个性,但评价书法作品水平的高低关键还要看节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太阳雨林清玄幼年随母亲到芋田里采芋梗,要回家做晚餐,母亲快乐地用半月形的小刀把芋梗采下,我蹲在一旁看着,想起芋梗油焖豆瓣酱的美味。
  突然,被一阵巨大震耳的雷声所惊动。
  我站起来,望向雷声的来处,发现天空那头的乌云好似听到了召集令,同时向山头的顶端奔跑去集合,密密层层地叠成一堆。雷声继续响着,仿佛战鼓频催,一阵急过一阵,忽然,将军喊了一声:“冲呀!”
  乌云里哗哗洒下一阵大雨,雨势极大,大到数公里之外就听见噼啪之声,撒豆成兵一样。我站在田里被这阵雨的气势慑住了,看着远处的雨幕发呆。
  平常我听到大雷声都要哭的,那一天却没有哭,就像第一次被鹅咬到屁股,意外多过惊慌。最奇异的是,雨虽是那样大,离我和母亲的位置不远,而我们站的地方阳光依然普照,母亲也没有跑的意思。她淡淡地说:
  “是西北雨,没要紧,不一定会下到这里。”
  母亲的话说完才一瞬间,西北雨就到了,有如机枪掠空,哗啦一声从我们头顶掠过,就在扫过的那一刹那,我的全身已经湿透,那雨滴打在身上,微微发疼。
  西北雨淹过我们,继续向前冲去。奇异的是,我们站的地方仍然阳光普照,使落下的雨丝恍如金线,真是美极了。
  母亲还是没有要躲雨的意思,不慌不忙地继续把未采收过的芋梗采收完毕。记得她曾告诉我,如果不把粗的芋梗割下,包覆其中的嫩叶就会壮大得慢,在地里的芋头也长不坚实。
  把芋梗用草捆扎起来的时候,母亲对我说:“这是西北雨,如果边出太阳边下雨,叫做日头雨,也叫做三八雨。”接着,她解释说:“我刚刚以为这阵雨不会下到芋田,没想到看错了,因为日头雨虽然大,却下不广,也下不久。”
  我们在田里对话就像家中一般平常,几乎忘记是站在庞大的雨阵中,母亲大概是看到我愣头愣脑的样子,笑了,说:“打在头上会痛吧!”然后顺手割下一片最大的芋叶,让我撑着。
  我们工作快完的时候,西北雨就停了,我随着母亲沿田埂走回家,看到充沛的水在旗尾溪里奔流,可见这雨虽短暂,是多么巨大。太阳依然照着,好像无视于刚刚的一场雨。
  “这雨是很肥的,对我们的土地是最好的东西,我们做田人,偶尔淋几次日头雨,以后风呀雨呀,就不会轻易让我们感冒。”田埂只容一人通过,母亲回头对我说。
  每年到了夏天,台风过后,我们小孩子会相约到旗尾溪“看大水”,看大水淹没了溪洲,淹到堤防的腰际,上游的牛羊猪鸡,甚至农民们就会默然肃立,不能言语。呀!从山水与生命的远景看来,人是渺小一如蝼蚁的。
  我觉得这世界之所以会人欲横流、贪婪无尽,是由于人不能自见渺小,因此对天地与自然的律则缺少敬畏的缘故。大风大雨在某些时刻给我们一种无尽的启发,记得我小时候遇过几次大台风,从家里的木格窗,看见父亲种的香蕉,成排成排地倒下去,心里忧伤,却也同时感受到无比的大力,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情。
  我时常忆起那骤下骤停、瞬间阳光普照,或一边下大雨、一边出太阳的“太阳雨”。所谓的“三八雨”就是一块田里,一边下着雨,另外一边却不下雨。三八雨是人生的一个谜题,使我难以明白,问了母亲,她三言两语就解开这个谜题,她说:
  “任何事物都有界限。山有顶,水有源,风有时,雨有尽……”
  在过程里固然变化万千,结局也总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可能同时接受着雨的打击和阳光的温暖,我们也可能同时接受阳光无情的曝晒与雨水有情的润泽,山水介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能适性地、勇敢地举起脚步,我们就不会因自然的轻跺得到感冒。
  在苏东坡的词里有一首《水调歌头》,是我很喜欢的,他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在人生广大的倒影里,原没有雌雄之别,千顷山河如镜,山色在有无之间,使我想起南方故乡的太阳雨,最爱的是末后两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心里存有浩然之气的人,千里的风都不亦快哉,为他飞舞、为他鼓掌!
  这样想来,生命的大风大雨,不都是我们的掌声吗?
  4.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母亲不躲雨,是因为知道“日头雨虽然大,却下不广,也下不久”,从而认为这场雨“不一定会下到这里”。
  B.三八雨,即西北雨,又叫日头雨。母亲认为偶尔淋这种雨,以后面对风呀雨呀就不容易感冒。
  C. 本文写了作者幼时随母亲在田里劳动突然遇雨的一件事,并由此产生对太阳雨的一些感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在写法上与朱自清的《背影》相同。
  D.本文写景生动,叙事平实,古典诗词的引用又增添了典雅的文化气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
  E.“乌云密密层层地叠成一堆”“看见父亲种的香蕉,成排成排地倒下去,心里忧伤”“结局也总是不可预测的”,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本文始终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伤。
  5. “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6. 根据本文,请谈谈你对“任何事物都有界限”这句话的理解。(6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