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2023年普通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全卷浏览

2023年普通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世纪之前的西方自然文学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其作者对自然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希望从中寻求个性的解放、文化的根源和精神的升华,但是他们思索与写作的着眼,点仍限于自然与自我的范畴。到了20世纪,自然文学才展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这时的自然文学开始展示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生态的和谐。
  从理念上来说,自然文学放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提出了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人类只是由土壤、河流、植物、动物所组成的整个土地社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社区中,所有成员都有其相应的位置,都是相互依赖的。另外,自然文学渗透着强烈的“荒野意识”,在自然文学中,对荒野的看法和认识贯穿始终。荒野是人类的根基,是使现代人意识到他与自然界关系的提醒物。荒野寄托着一种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为心灵格外需要野性自然的滋润。
  国内也有很多的作家进行自然文学的写作,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自己切切实实与自然融为一体,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都在自然之中,像梭罗一样建造着他们的“木屋”。刘亮程在新疆木垒县一个偏僻的村子建了一个木垒书院,在种瓜点豆中读书写作,思考生命的本质,自得其乐。这些作家的实际行动和文学实践,可以为我们观察自然文学写作提供很好的参考。
  宏观来看,今天的自然文学有其特有的思想针对性和文化针对性,不是过去农耕文学或农村题材文学的延续。新的自然文学应该进一步思索人与自然的新型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不应该失去其主体性,同时又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这需要作家具有现代性的文化视野,以解决其中诸多矛盾性命题。
  首先,急需用现代性思想重新审视故事题材。在美丽乡村、城乡融合发展迅速推进的当下,大多数文学故事仍然以传统农耕文化秩序的超稳定性来嘲讽流动城市人生的欲望与灰暗,这显然是视野局限所致。引入现代性思想,就是希望自然文学故事或形象摆脱对传统思维的依赖,从更自觉的层面审视、反思传统农耕文化惰性,从审美模式、情感结构、形象体系推进作品的现代化转型。
  另外,写自然故事,终究是写人、写文化。比如,写黄河,就要写出黄河文化的独特性。在古代,黄河文化一方面受到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冲击,同时又面临来自南方长江文化圈的挑战。尽管冲突激烈,但黄河有着强大的同化力,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将南北其他文化融入其中。这一条贯穿多个省份的河流,勾连起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滋养出中华民族共克时艰、居安思危的宝贵精神。如何写出自然故事和人类故事的深刻共融性,在一种发展的视野中观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互动,是自然文学作家必须思考的课题。
  (摘编自牛学智《自然文学的重要价值及其现代转型》)
  材料二:自然文学主要有三个价值方向:一是博物学方向,这一类作品对于草木鸟兽鱼虫的书写,大多出于考证记录、传播知识的目的,兼有审美意味,也可算是科普文。二是自然伦理方向,这一类作品不再局限于对一事一物的歌咏,而是结合了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背景,成为一种学者型写作,其意义也已超出单纯的文学审美范畴,带着鲜明的自然与生态伦理意识、生态良知,进入了社会公共价值领域。三是生活美学方向,这一类作品虽然着眼点还是自然,本质已经回归到人,眼前虽是自然,笔下都是人的活法。这是一种东方式的自然文学的写作。文学的笔下,自然、环境、景物、声色,都是作家内心的投射;外物与内心相互映照,相互影响,诉诸文字,物与心自为一体,无可分离。
  自然文学也好,乡土文学也好,城市文学也好,首先得是文学。好的自然文学作品,也必须是好的文学作品。如果在一个大的概念(“文学”)里无法完成漂亮的落地,转向一个较小的概念范围(“自然文学”)中去寻求掌声,可能会成为一时性的东西,但哗众取宠之后很难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而自然文学本质上是人的文学。很多文人都把对自然的感受与理解内化为自己内心的生活,不仅身体力行在自然间行走观察,更以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丰富自己的现实生存空间。陶渊明、王维都是这方面的代表。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我以为,这就是文学,也是自然文学。
  自然万物是一个浩瀚的世界。同样的题材,如何写作,写到什么层次,写到什么境界,跟每一位作家的方向、修为密切相关,也跟作家的内心世界、精神追求、审美标准、现实要求密不可分。表面上看,都是在写草木鸟兽鱼虫,拨开这葳蕤的小道探身而入,你会发现那里有许多条分岔的小径,各自通往一座森林,再往里走,各自都有一个完整的世界。
  (摘编自周华诚《自然文学就是“人”的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以往相比,20世纪的西方自然文学已经不限于自然与自我的写作范畴,而是扩展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建构上。
  B.自然文学提出了“土地伦理”,将人类视为广大土地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C.新时期自然文学作家应用现代性思想重新审视创作题材,这对推进作品现代化转型、发展美丽乡村等有重大影响。
  D.一些自然文学作品文学性不高,只追求自然文学的小概念,这虽然能够获得一时的关注,但生命力难以持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自然文学具有特有的针对性,作家在进一步思索人与自然的新型互动关系时,应具备现代性的文化视野。
  B.黄河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因此它能够保存自身文化传统并融合其他文化,勾连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C.材料二逐层递进,阐述了自然文学博物学、自然伦理学、美学三个价值方向,说明了自然文学是人的文学。
  D.作家对自然的书写层次不一,这不仅与作家观察自然的视角有关,更与其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等密不可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赋予自然中的花、鸟以人的苦恨。
  B.《寂静的春天》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人类应与生态共存。
  C.作家韩少功从城市搬到湖南八溪峒,带月荷锄,体会乡居生活的乐趣。
  D.日本园艺家柳宗民关注那些生长在田间、路边、河畔的小草,写成《杂草记》。
  4.两则材料都就自然文学中“人”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有学者在“乡土文学”大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题材的创作面临着诸多挑战,许多作家缺乏应对,作家的创作无论是主题、题材、人物,还是美学方式都明显落后于时代,与当前的农村、农民脱节”,材料一对此现象有何启示意义?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去 葛水平想起四月便想起桃花挑开的月色,一壶热茶的清气退隐之后,一群女子挽腰搭背吆喝着看戏去。
  戏在民间,让历史有了一种动感。大幕二幕层层拉开,历史便开合在人间戏剧里。舞台两边经常写着这样的对联——“上场舞刀弄枪,张口咬文嚼字”“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戏是用来演绎历史的。吕不韦钓得一个难得的女子,这个女子生了一个皇帝,不是一般的皇帝,是始皇帝。帝王家的史料并不能直接产生艺术感染力,它必须经过戏剧转换,才能作用于观众的情感。说是“戏”,可人人都相信始皇帝的爹就是吕不韦。我一直觉得吕不韦之后再没有超越他的商人,他的画像却大多很丑,多是奸诈干瘪的瘦老头儿。人不及人,便会产生妒忌。
  历史上的乱世英雄,大多是由戏剧演绎出来的。《苏武牧羊》里的苏武,一身单薄的青衫,天地苍茫间,大片的雪花飞落在他身上,他手握汉使节杖,那一声“娘啊——”会叫我难过好久。一切酸苦都隐藏在那副严峻的面孔后面,世间没有一个人能从精神和信念上战胜他。有一段时间,苏武就是我喜欢的那种男人的样子:瘦,高,耐冻,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对国家无限忠诚的心。
  除了演绎历史,戏剧脸谱也好看,它来源于生活,也是生活的概括。生活中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的人脸,被勾勒、放大、夸张,成了戏剧的脸谱。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媒婆嘴角那一颗大痦子等,夸张着我们的趣味。历史都是一张面具,戴着面具离审美才更近。
  与乡间观众坐在一起,看戏也看热闹。生活和戏剧一样,只要能动情,合理性也是可以大胆忽略的。舞台上唱到激动处,舞台下男人们沉重的咳嗽声、妇女们尖厉的噪声就小了。苏武牧羊,贝加尔湖边,那声音响起:“你什么时候能让公羊生下小羊,我就放你回去。”就这句为难人的话,我就觉得苏武是整个汉朝的气节。看到这里,台子下常常是嘘声四起。
  戏剧里的乐器是可以进入岁月,存活下来的,存活不下来的只能停留在某一个时期顾影自怜,等待入了小说中的传奇。我最喜欢二胡,我无端地喜欢悲情的东西,二胡很适合对我煽情,我根本就是个山汉嘛!小时候,家里养的一头猪,生了小猪,不知何故不愿意喂奶,我爸用他自己做的二胡在猪圈上坐着拉了一段梆子戏,那声音灌满了整个村庄。曲子拉完后,母猪主动靠墙躺下叫小猪吃奶。龙生一子定乾坤,猪养一窝拱墙根。猪是最没出息的家畜,却也懂得艺术。我认定是二胡特质的美感动了母猪。
  如果你是演员,舞台是一扇窗户,可以由此而向外观望;如果你是观众,舞台是四维空间,它是你观望历史和现实的途径。我的一位本家爷爷喜欢唱戏,也算民间把式,唱《两狼山》里的杨继业,唱到碰碑那场戏,台上台下遍地哭声。盖世英豪,撩起征袍遮面,一头向李陵碑碰去!叹坏苏武,愧煞李陵。苍天啊,泪雨漾漾,洒向人间都是怨!我的本家奶奶,性子滚烫,地里做工不输男人,有一年看丈夫唱《两狼山》,在台下看到丈夫碰碑而死,她托小腰,一步三晃,走上舞台递一罐头瓶胖大海泡开的水给丈夫,台下笑场。
  人间纷扰,形形色色的诱惑比仙界多得多,白蛇变化成白娘子下凡来了,想过人间的日子。《白蛇传》是佛和俗展开的内心搏斗和交锋。人生会有这样的世俗情景,它需要某个人成全某件事,假如没有法海,一本戏就泄了;假如没有许仙左右摇摆的性情,两个人的爱情则无戏可演。断桥是《白蛇传》里的重要背景,背景对于剧情有非常重要的凝神作用。一把伞是道具。下雨的时候,天空灰蒙蒙的,伞下是两个人的气息,气息之下呢,是一层雨水,摇曳着无数的雨涡涡。昏沉沉、冷飕飕、脏兮兮、湿漉漉,而这是尘世里才有的东西,云朵之上谁见过有雨?雨都在爱人混沌的心里。
  我在恭王府听过一次古琴演奏,如裂帛,撕开丝绸的感觉。我觉得古琴是接近古人的唯一路径。听音,听的是山水,是胸襟。陶醉,醉的是寄寓,是心曲,是志趣。朋友说,古琴有点孤寂冷涩,有点不近烟火。本来嘛,风清月白之夜,一曲《广陵散》就是鬼交给嵇康的——竹林七贤中性情最真的一位,也是最有骨气的一位。一进那境界,则魂魄升腾。那一晚我听了《仙翁操》《秋风辞》《关山月》,听到最后忽想起“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来。每一次听琴,我都要焚香打坐,全身心进入,想那些曲子背后的戏剧故事,仿佛自己也穿越到了古时。
  春暖花开了,我要看戏去,戏剧里生动的色彩,是民间的,我赏读它们时会心生一份雅童的眼光,觉得世俗是喜人的。戏一开场,锣鼓家伙都不安分了,金枝欲孽都摇曳在舞台上了,让我眼睁睁地醉下去,醉在快要被人遗忘的戏剧里,到最后遗忘了我自己,才叫个好!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舞台两边的对联展现了人们看戏的热闹场景,也体现了传统戏剧具有唱演结合、台上台下互动交流的重要特点。
  B.戏剧和画像中的吕不韦形象不佳,作者认为这是戏剧性的体现,历史上的吕不韦在商业天赋上无人能出其右。
  C.文章对《白蛇传》的解读说明了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有特殊的衬托效果,而戏剧中的背景对主人公的精神有很强的凝聚作用。
  D.文章最后提到的两个“遗忘”内涵不同,前者是指传统戏剧文化在当代的失落,后者是指作者在戏剧情境中的陶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桃花映衬下的月色和热茶的清气渲染出一股清新自然的乡土生活氛围,引出下文对民间戏剧的介绍。
  B.作者写小时候家中养猪的事时以近乎戏剧化的发展表现了二胡演奏的感人力量,也使本文具有传奇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C.本家爷爷唱《两狼山》时台上台下遍地哭声和本家奶奶出场后引来台下笑场形成对比,充分体现了戏剧对人们情绪影响之大。
  D.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在讲述自己的看戏经历之余,描写了看戏之人的热烈反应,阐述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
  8.文章结尾说“春暖花开了,我要看戏去”,你认为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去看戏?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
  9.文章以“看戏去”为题,但关于“戏”的内容却不限于舞台戏剧,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