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子路》中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是对待事情都有独立的思考,不人云亦云;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北宋的王安石和苏轼就有这样的君子风度。王安石主张变法,苏轼则反对变法,两人针锋相对,毫不退让。但两人常常诗文唱和,王安石对苏轼评价极高,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还曾邀请苏轼到金陵买田卜邻。在王安石死后,苏轼赞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
  你班将举行“《论语》读书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 C 2. B 3. A
  4. 首先引用北宋徽宗时画院考试的一段趣闻,说明画家对诗的理解、画家的想象力对所画诗意画至关重要;然后分析诗歌创作和从诗到画的创作过程的不同,并论述诗意画的限度;最后总结诗意画难以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感动、美感、联想和人生启发。
  5. ①邵雍的观点属于诗画异质论,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来表现不同的对象;②绘画直接诉诸视觉,利用丹青等创作手段,将意象固定为具体事物,表现万物之形;③诗歌善于运用想象,而诗的想象是游移的,诗歌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表现出幽微之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表达了他受谄罢相、流落南荒的苦闷之情”错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写于寇准拜相之前,“流露出寇准弱冠未遇时之心态,并预示了日后之拜相与功业”。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艺术水平上,绘画不及诗歌”于文无据,原文是说“绘画与诗歌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所长”。
  C.“画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诗作的体裁和题材”错,根据材料一“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
  D.“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画的金科玉律”错,材料二是说“‘诗画一律说’也并非一统天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诗画一律”论指的是“诗与画相互交融,互相汲取营养,使诗境愈来愈像画境,画意亦愈来愈具诗意”。
  BCD都属于诗画异质论。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开篇总结“画家对诗的理解,以及画家的想象力,对绘画作品的高下来说至关重要”,然后在第二段列举北宋徽宗时画院考试的一段趣闻来证明这一观点。首先引用北宋徽宗时画院考试的一段趣闻,说明画家对诗的理解、画家的想象力对所画诗意画至关重要。
  第三四段分别写“同样一句诗,各人所画不同,可见诗句能够提供给画家的想象空间是相当大的,画家的想象落实到画上,主要是对细节的描绘。至于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从诗到画的过程可以表示为:意境—意象—物象”“再回过头来讨论那段趣事。……而这正是诗意画的限度”,通过分析诗歌创作和从诗到画的创作过程的不同,并结合趣闻论述诗意画的限度。
  最后两段写“诗歌作品为诗意画开启了灵感之门,也筑起了限制想象的围墙”“绘画欲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其实是很难的。画景物比较容易,要画诗人内心的波澜就很难,尤其是那些言外之意就更难表现了。……。似乎可以说诗意画乃是诗的简化,可以产生定格聚焦的趣味,而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回肠荡气的感动、回味无穷的美感、丰富的联想和人生的启发”,总结了诗意画难以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回肠荡气的感动、回味无穷的美感、丰富的联想和人生的启发。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北宋邵雍所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和材料二“诗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诗与画各有所长”可知,邵雍的观点属于诗画异质论。
  结合材料二“诗与画各有所长:诗歌中的语言文字以能描述出事物的时间性为长,而绘画的颜色线条则更能捕捉景象的空间性”可知,“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中,“状物”是说绘画直接诉诸视觉,“长于运丹青”是说利用丹青等创作手段,“丹青入巧思”是说将意象固定为具体事物,“万物无遁形”是说表现万物之形;
  “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中,“状物,长于运丹诚”是说诗歌善于运用想象,而诗的想象是游移的,“万物无遁情”是说诗歌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表现出幽微之情。
  【答案】6. B 7. B
  8. 因麦子成熟,无人帮忙收割,周月感到焦虑;看到天空掠过几丝云朵,略感宽慰;听到将有大风暴的广播后,内心顷刻土崩瓦解;找人帮忙没找到后,感到心灰意冷;看到王嫂、李凤帮忙收麦子,感到欣喜、感动以及惭愧。
  9. 小说开头描述周月崴脚的情节采用了伏笔的手法。小说结尾部分通过李风之口,交代了周月崴脚的原因是撵王嫂家的鸡。文中的伏笔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更加严密,更能凸显乡村妇女的优秀品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她因而得过且过,倒头便睡”错误,由“求助无望,周月一时心灰意冷。周月垂头丧气地赶回家,径直来到场院里,一头躺在了打麦场上”可知,是周月没找到人,感觉无助和无奈,才倒在打麦场睡着。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突出了周月敏捷的身手和做事果断的性格”错误,由“此刻,周月真想丈夫能回来解燃眉之急,可那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啊”“想到这,周月左手猛地触地”可知,这句话主要表现周月焦急的心情。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情节和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由“眼下正是麦子掉脑袋的时候,再耽搁两三天,烈日持续晒下去,这金黄的麦子恐怕就只能任它落在地上,喂家雀了”“周月站在麦地头,一时急得汗如雨下”等可知,最初,周月因为自己崴了脚,丈夫不在家,经常帮忙的王二也进城打工了,成熟了麦子没有人帮忙收割,因此内心焦急。
  由“正在这时,天空里猛然掠过几丝云朵,……如果这些云朵能遮住烈日,麦子还可能再晚收几日。这样一想,她像得到了宽慰,心里舒坦了不少”可知,周月看到天空掠过云朵,想到如果天气能够阴几天,麦子就能晚几天收割,内心感到宽慰。
  由“据气象部门最新发布的消息,明天午后到夜间,阴、大风,有暴雨,望各家各户抓紧抢收”“周月刚刚还觉舒爽的内心顷刻土崩瓦解,远天里的一丝阴云顿时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了心头,她颓废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彻底傻眼了”可知,周月听到近两天有大风、暴雨,再不收割麦子就泡汤了,因此内心顷刻土崩瓦解。
  由“周月一时傻眼了,连村子里最乐于助人的李凤都指望不上,那别人就更不用提了,看来自己这半坰地麦子铁定泡汤了”“求助无望,周月一时心灰意冷”等可知,周月去找姐妹帮忙,结果看到邻居们一个比一个忙,求助无望,心灰意冷。
  由“她坐起来,使劲揉了揉眼睛,睁眼一看,发现一辆‘小四轮’拉了车麦子,已经驶进她家场院”“周月望着李凤,又望了望王嫂,一时瞠目结舌”“听了李凤的话,周月顿时泪如雨下”可知,周月听到马达声醒来,看到闹过矛盾的王嫂,村支书李凤意境帮自己收完了麦子,并且拉到了家里,内心无比欣喜、感动,又为自己和王嫂闹矛盾而感到惭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小说手法的能力。
  题干已经指明找出来伏笔并简要分析其作用,学生可以结合前后文倒,找到前文与后文照应的情节,并分析其在结构、人物、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前文说“可眼下,家家都在忙着收麦,周月却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崴了脚”,小说结尾“虽然大雨将至,大家都在忙,但每年你都帮着大家收麦,今年你又撵鸡崴了脚,王嫂就找到我,发动大家帮你抢收麦子……”交代了崴脚的原因,与小说开头首尾呼应,增强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
  作用:由“周月刚刚因为王嫂家小鸡偷吃麦子而撵鸡,和王嫂闹了大红脸,所以,周月去搬救兵,走到最后一户王嫂家院门口却退缩了”“只见‘小四轮’上下来个女人,正是自己没敢去找的王嫂”“虽然大雨将至,大家都在忙,但每年你都帮着大家收麦,今年你又撵鸡崴了脚,王嫂就找到我,发动大家帮你抢收麦子……”可知,周月平时经常帮助村民,王嫂不因为周月的行为记仇,村干部李凤面对风暴及时解决问题,帮助村民收割麦子,因此小说的伏笔体现了人物性格,凸显了乡村妇女的优秀品质。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