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安徽省淮北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安徽省淮北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近年来,数字文化建设方兴未艾,吸引各方关注。2022 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文化数字化进行总体部署,并要求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
  文化数字化的过程,是一个经济与社会、文化与科技不断融合、发展和演化的过程。文化数字化依托各类文化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及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文化传播与内容升级,是一种具有创新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文化服务与共享模式。文化数字化离不开互联网等工业技术与产品的支撑,属于先进工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在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云端博物馆、云端电影院等数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扬,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将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能。
  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首先要有合规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环节。加快数据产权确权、流转、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建设步伐,解决数据产权保护的难点,有助于提升社会创新能力,可为包括数字文化产业在内的数字经济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借助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把数字文化融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有利于从基础制度层面筑牢实体经济的发展根基。
  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离不开数字技术与文化的相互交融和集成创新。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数字技术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内涵丰富的文化表现新形式、新产品、新服务,同时也关联起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众多产业。一批市场反响良好的数字文化产品,如数字工业博物馆、数字文化街区等,充分发挥出文化在激活动能、提升品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数字文化建设,以高品质数字文化产品和体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必能为文化强国建设不断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何映昆《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
  材料二:
  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这一战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要重视内容创新,使文化产品更有内涵、更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数字化领域涌现了诸多形式上融通古今、视听上虚实联动、审美上雅俗共赏的优秀产品。一些产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意来源,通过5G、3D打印、AR(增强现实)、数字建模等技术,让诗文、戏曲、绘画等古代文艺作品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实践表明,数字文化产品要始终坚持内容为本,让数字化手段为内容服务,不断增强影响力、表现力和共情力。
  数字技术的持续渗透,不仅促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而且提高了文化创新的效率和深度,不断激发新型文化业态的创新潜能。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加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在影院放映、影视摄录、电影特效等高端文化装备技术领域攻克瓶颈技术”。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要顺应移动化、可视化趋势,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探索文化表现新形式、文化表达新路径、文化产业新业态,在“云端”构筑起文化发展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数字技术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共享文化成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推广普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摘编自陈可唯《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材料三:
  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可以理解为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引入语言文字应用,形成产品、流程或模式,通过各类数字终端提供语言服务。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已快速进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和寻常百姓家。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融媒辞书的出现,让文字检索更便捷;“语言扶贫 App”“普通话小镇游戏”寓教于乐,提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效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平台的搭建,在教育领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为语言服务赋能提质、实现区域语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发挥了支撑保障作用,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基础。
  语言文字数字化以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是语言文字信息化的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建立(如自然语言理解)、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数字化进程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语言文字数字化也正逐步把语言文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好地助推“数字中国”建设。
  (摘编自陈丽湘《数字化引领语言文字生活新形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并不是静止的、单一的过程,它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体验性和互动性。
  B.5G、AR、数字建模仅是手段,只有以内容为根本,我们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数字文化产品。
  C.数字技术的持续渗透,既有利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又能促进文化创新,激发创新潜能。
  D.“语言扶贫 App”是将前沿数字技术引入语言文字应用的产物,可以为人们提供语言服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不能健全数据产权制度体系,就可能会减弱社会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B.数字工业博物馆是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的产物,发挥出了文化在经济领域中应有的作用。
  C.集成运用新技术更加直观地呈现古代绘画作品,这是文化数字化建设可视化的一种表现。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语言文字的数字化,使我国形成了系统完善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水库管理所负责人说:“一旦出现降雨量和渗流渗压的异常参数,我的手机能实时告警,不用再每天花两个小时巡查水库。数字化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B.清华大学杨永恒教授说:“数字技术在内容建设、展示方式、传播途径等方面丰富了用户的真实体验,使得数字技术日益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C.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表示:“科技只是助力,用科技助力展览的关键点是有利于观众更好地认识文物,观众的获得感才是博物馆数字化的核心。”
  D.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认为:“博物馆行业不能'闭门造车’,要开展观众和市场调研。生活已经离不开高科技,博物馆也要跟上时代,积极拥抱新技术。”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我国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显著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