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算法是指计算机为了完成特定任务的计算步骤,用于计算、数据处理和自动预测推理。当前,算法技术广泛融入线上线下的各种应用场景,在提供各种便利性的同时,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算法作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
  算法自身不会对人们造成直接的危害,一般是通过算法的运行对人们的行为心理带来影响,算法作恶背后的心理效应主要包括回声室效应、信息茧房和尖叫效应等。
  回声室效应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分享变得更加便捷简单,但也在无形中打造出一个封闭的、高度同质化的“回声室”,使得人们更重视跟自己的假设或信念一致的事例。目前部分商业网站会根据用户的搜寻结果,进一步提供内容相近的网络信息,这种让人产生“挠到痒处”的心态反而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当我们越喜欢看某一类的文章,算法就越会更多推送类似的内容,这导致我们越来越加深自己原本的想法,即便自己原本的想法可能并不都是正确的。
  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一般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内容,久而久之,会陷入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中。信息茧房会加剧网络用户群体的极化,群体内的成员与外部交流会大幅减少,群体成员因为拥有相似的观点和看法,内部趋同的特征愈发显著,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并诱发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
  互联网平台的功能设置中,有时为了规避用户的反对,将一些体现个人自主性的设置隐藏很深,一般用户面对眼花缭乱的设置,很多情况下只能接受系统的缺省设置,将自主性完全交由平台。这种情况下,个体会不自觉地陷入平台算法推荐的信息中,对推荐内容感到高度满意并很难感知到自身的信息受限。算法借此不断培养用户对平台的依赖,久之,用户信息接收维度变窄,获取渠道单一,在单调的信息交互中形成特定的兴趣习惯,深陷“信息茧房”的桎梏。
  尖叫效应是在资讯传播中得以显著体现,通过非法剪拼改编的惊悚、恶搞等低俗内容,迅速引发人们的大量关注,无论是从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还是引发人们的指责批评,都能获取高额的流量和点击率。在网络关注为王、流量为王的导向下,这种效应会成为一种传播的价值导向,吸引更多人制作违反道德、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在众多平台的裂变式传播下,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算法就会沦为尖叫效应的帮凶。
  (摘编自朱廷劭《算法技术人文应用中的向善思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10期)
  材料二
  如今,AI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AI会利用大量的数据,再通过一定的算法,验证过去学者们依靠观察、访谈等传统社会科学方法所得到的有关人类社会的认识理论,但有时也会给出一些令人“大跌眼镜”的观点,貌似违反了过去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认知常识。
  在有些专家看来,如果通过数据、算法得出的结果违反直觉或者常识,这不仅是常见的,而且是应该的。“直觉、常识本身就不一定是正确的,大数据很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出一些靠人类直觉无法得到的结论。”
  但要依靠数据和算法对人类社会进行理解、解释,乃至帮助人们进行抉择,数据就必须具备一定条件。首先是数据规模要足够大,即使无法做到全样本数据,也应尽量实现数据来源的随机性,选择的数据要有代表性;其次则是数据质量应尽量可靠,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有所保证;此外,如果有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算法的复杂性也能够大大降低。
  如果上述要求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当我们利用AI进行决策时,将更有可能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但人类社会高度复杂,并且时刻都在变化,相对固定的算法很难做到长久有效。而且,算法的不断更新、修正,也是保证大数据应用能够取得可靠结果的重要因素。以互联网上运行的推荐算法为例,可能几小时就会迭代一次。
  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数据和算法给大众带来的最大改变之一。因此,也不断有批评者对信息推荐算法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加剧的问题进行批判。有研究表明,“信息茧房”是算法和受众认知偏好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算法归根结底是受人控制的,算法的规则是人制定的。人完全可以写出一个“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算法,让大家的选择多样化,远离“信息茧房”,但是这种算法不符合商业利益,所以没有人去做。
  所以,人与大数据、算法之间不存在固有矛盾。大数据、算法的应用是为了提高人类某些行为的效率,是为人类服务的,总体上是需要拥抱的。同时,如果大数据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当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我们应该合理、恰当地应用大数据和算法,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要避免其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用途,比如大数据杀熟、大数据售假等,而这则需要有关部门提高监管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摘编自都芃《在做选择这方面 人类直觉竟不敌数据和算法?》,《科技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算法技术本身是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信息技术,应用时可能产生的“算法作恶”并非它固有的特性。
  B. 回声室效应、信息茧房效应和尖叫效应等是互联网时代随着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心理效应。
  C. “信息茧房”使网络用户群体观点和看法愈加趋同,更容易丧失对事物的客观判断,产生错误心理和行为。
  D. 人是算法的控制者和算法规则的制定者,算法应用方向和方式的选择,反映了人在利益方面的权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平台不应将个人自主性的设置搞得复杂隐蔽,这种加剧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的做法是错误的。
  B. 网络平台和信息传播者不能利用尖叫效应来博取关注度和流量,尤其是面对青少年这个群体。
  C. 利用数据、算法得出违反人类直觉或者常识的结果,恰恰能够体现数据、算法对于人类独特的价值。
  D. 算法更新得越快,其取得的结果就越可靠,就能用来对人类社会进行理解、解释,帮助人们进行抉择。
  3. 下列选项,和材料一中所说现象最符合的一项是( )
  A. 夫妻使用同一款短视频APP,丈夫看到的多是体育军事,妻子则多是美妆美食。
  B. 在某“文化交流群”中,本来现实中身份各异的成员在群里都互称“大师”。
  C.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卡夫卡也说过“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
  D. 张老师喜欢看纪录片,在央视播放的纪录片中他最感兴趣的是人物类纪录片。
  4. 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人与算法的关系。
  5. 在享受算法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个人如何减少甚至避免“算法作恶”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渡河高军“……人家坐着俺站着,人家吃饭俺看着。剩饭剩菜吃半饱,挨打挨骂不敢跑。拾起钩担去挑水,看见山下白果树。白果树上开着花,俺想娘亲俺想家……”走着走着,苦妮不自觉地又哼唱起来。
  “哈哈,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唱这个?”同行的姐妹捅她一下,“现在好了,不用给人家当童养媳,这些事儿都没有了。”
  苦妮自小就被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队伍来村里后成立了各种组织,宣传婚姻自由,让苦妮走出家庭,成了妇女们的带头人。
  说着笑着,苦妮和另外四个姐妹来到了汶河边上。她们接受区里和村里安排的任务,来河边接应担架队过河。部队在南边十几里的山上和日本鬼子干上了,担架队要把伤员运到北大山里面的战地医院去。
  由于是雨季,河水上涨,浑浊不清,考虑到抬担架的人对这儿不熟悉,如果误入深水区,不但会耽误抢救和治疗的时机,更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而她们几个从小生长在河边,又经常在河里洗衣服,对这里的情况很清楚。由她们来引导担架队顺利过河,是很合适的。
  苦妮有主见,又加上这件事明确由她负责,来到河边后她就不唱了,开始认真地观察起河水来。只见平日里清澈的河水已经变成黄色,只有激起的泡沫是白的,在靠岸的淤柴周边高低晃荡着,并不破灭和消失。她想了想,挽起裤腿就下了水。
  二嫚急急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苦妮轻声回答:"我蹬过去一次看看,找找最浅的地方。"
  “哎呀,咱们合着眼也能知道哪儿浅哪儿深啊!”
  苦妮摇摇头:"发大水,可能冲着冲着就会变呢。"
  二嫚和另几个姐妹一下子不说话了,都点了点头,走进水中。她们自觉分散开,一步步向河对岸走去,每找到一个浅水点就抬头向河两岸目测一下,找个参照物,以便记准确。当她们再次回到河这边的时候,就已经探好一条最浅的线路了。她们觉得走这条水路那些大男人应该不会弄湿抬着的担架。她们的裤子已经全部湿透,上衣也弄湿了一大半,紧贴在身上很让人难受。但她们根本不想这个事儿,又嘁嘁喳喳,说说笑笑起来。
  二嫚正尽情望着远处,嘴里唱着“蚂蚁过河踩塌了桥”,苦妮猛拽她一下:“来啦来啦!”
  十几副担架来到河边,在河滩上停下。他们脸红红的,大口喘着粗气,这是已经走了很多路累的。看到这里有几个年轻的姑娘,那疲惫的神色换成了笑容:“你们这几个识字班倒是好清闲。”沂蒙山区管年轻的姑娘叫“识字班”是才刚兴起的,他们接着说:“你说说,还唱什么‘塌了桥’,是不是原来真有桥,让你们几个给唱塌了?都说女的嘴能破事儿。”
  苦妮不接话茬儿,静静地站在那里等他们休息。二嫚嘴头子却不让人:“这位大哥思想还怪封建咧,能去抬伤员应该是很先进呀!”
  那位更有了说话的兴致,也不客气地回敬:“那肯定是比你们先进啊!你们也就是会站在河边说风凉话,唱几句小调罢了,你说你能把担架唱过河去不?”
  这伙抬担架的都笑起来,一些伤员也在担架上忍不住轻声笑了。
  “你还真说对了,这回还真得俺们给唱歌唱过去。”二嫚说着又唱起刚才那个歌来,“东西路,南北走,听着庄里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又叫砖头咬了手。蚂蚁过河踩塌桥,老鼠叼着大狸猫,太阳出西落在东,胡萝卜发芽长了一根葱,天上无云下大雨,树梢不动刮大风……”
  唱着唱着,她们就下了水。苦妮吆喝一声:“你们从我们站的前面走,这是水最浅的地方。”
  最能说的那位大哥愣了一下:"哦,这几个识字班真是来帮我们过河的啊!”
  苦妮、二嫚她们沿着刚才踩踏过的地方隔一段距离站下一个人,她们就像河流上的一个个航标,把一条线路标了出来。
  担架队的人神情都变得严肃起来,双手紧紧握住担架的把手,直起身子向水中走去。
  这时,气氛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那位大哥走到二嫚跟前的时候,嘴又痒起来:“你看你这个识字班,你站的地方太深了。”
  “可是我前边这个地方是浅的,要是我站在那浅的地方,你们就走进深水了。”二嫚还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在他身后还用声音追着大声说,“你看看你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就像个傻瓜一样啊!”
  担架队全部上了对岸,苦妮、二嫚她们也都跟着走过来。她们看到伤员担架上没有沾上一个水点儿,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你真厉害,嘴怎么就像把刀子?”那位大哥还是对着二嫚开玩笑,“太厉害了可找不到婆家啊!”
  “那也不关你什么事儿!”二嫚回敬道,“一个大男人,太厉害找不到老婆呢。”
  “好啦好啦。”苦妮说道,“各位大哥,你们歇一会儿,赶紧赶路吧。”随后对姐妹们一挥手,哗啦啦又走入水中,“咱们回吧。”
  大家在水中走着又都不说话了,快到河水中央的时候,苦妮突然又唱起来:“小木梳,两头弯,闺女嫁到太平山。太平山上好人家……”二嫚制止她道:“别唱了,他们都还在看着咱们呢。”
  她们回过头去,只见那些抬担架的大哥还都静静地站在那里默默看着她们,直到她们全部在另一边上了岸,才抬起担架往前走去。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渡河前二嫚和苦妮的对话,表现了苦妮作为负责人,对如何顺利完成任务考虑的周全。
  B. “识字班”并不是对姑娘们的蔑称,这个称呼展现了解放区人们积极参加识字班、不做文盲的新风尚。
  C. 把站在河中的苦妮们比喻成航标,形象地写出了她们为担架队指出最佳渡河路线的重要作用。
  D. ”最能说的那位大哥”嘴痒话多,又不懂苦妮们站在河中的用意,在二嫚看来就是个傻瓜。
  7. 文本多次写到了人物的“唱”,下列对“唱”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苦妮唱的“童养媳之歌”,道出了苦妮曾经的悲惨生活境况。姐妹们的话,又说出了沂蒙山区解放后生活的新面貌。
  B. 二嫚在探好水路后,唱起“颠倒歌”,表现出完成重要任务后的喜悦,唱歌同时还在张望,是对担架队的期待。
  C. 担架队到来,二嫚又唱“颠倒歌”,既是和担架队“斗嘴”的延续,也是为严肃的渡河行动增添一些轻松。
  D. 完成任务后,苦妮又唱起了“嫁歌”,在陌生男人面前直白表达情感,二嫚感觉丢人,于是制止了她。
  8. 小说中的苦妮,很具有时代性,请简要概括这一人物形象。
  9. “兵民是胜利之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团结,鱼水一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