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辽宁省抚顺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辽宁省抚顺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纪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作出积极贡献。”“讲好中国故事”,是党自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过去十年,中国有效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出现了很多优秀实践案例,国际传播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深刻变革。
  我国国际传播更加关注破解“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我国国际传播着眼于中国在世界的大国责任,以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为理念,提出中国方案,与世界分享中国治理的经验。其中,《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系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成就、发展道路、发展走向,全面深入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特别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
  (节选自王磊《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材料二: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这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微观呈现。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等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提升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中国纪录片在选题上可以完成两个层面的设置:其一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其二,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分离式的制播融合”和“合作式的制播融合”两种情况。前者指本国制作团队与国际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种单线式的融合;后者指以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是交叉互动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如果想要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需要建设成一个自主且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中国纪录片的意义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
  (节选自雷璐荣《从“传播力”到“影响力”: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深度发展方向与策略》)
  材料三:
  自2020年亚洲象北迁事件发生以来,全世界各路媒体纷纷以纪录片、云直播、短视频等传媒形态,聚焦和围观象群迁移的一举一动,将之打造成一场媒体事件。通过直观再现象群的日常习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轨迹互动来传达共通性的生态价值观,讲述中国动物故事、发出中国环保声音。
  近日,由国新办对外推广局指导、解读中国工作室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与象同行》陆续登陆国内外主流媒体及互联网平台。该片以“共同体观念”为文化根基,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方式追踪记录了云南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短鼻家族”历经17个月的北移南归过程,并在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与话题营造下引发全网“云追象”热潮。聚焦动物选题,追踪热门话题,并软性植入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文化,《与象同行》为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有益启示。
  “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内涵可从纪录片《与象同行》中窥见一斑。第一是“自然内循环共同体”,表现为象群“短鼻家族”内部的集体意识。第二是人与大象和谐共处的“跨界外循环共同体”。
  《与象同行》紧扣社会热门话题,将镜头对准海内外观众共同围观的亚洲象北迁事件,设立“大象旅行”“世界大象日与象同行”等热搜话题标签,试图寻找各国观众的话题和情感“连接点”。
  (节选自韩飞、成亚生《纪录片〈与象同行〉:共同体观念下的共情表达与话题传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能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B. 中国纪录片经历的从“讲述中国”“认同中国”的转变,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进去”到“走出去”的微观呈现。
  C. 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预示着中国纪录片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
  D. 中国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因为被打造成了一场媒体事件,所以引发了全世界各路媒体的聚焦和围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是围绕我国国际传播进行的论述,但是两者在论述时的侧重点同中有异。
  B. 材料二在论述上,运用了很多传播学上的名词,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同时也增强了说理的可信度。
  C. 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主要以“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为主,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D. 《与象同行》聚焦动物选题,引发“云追象”热潮,可见动物纪录片比历史、人文地理纪录片更受欢迎。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俺爹俺娘》是以摄影师焦波记录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照片和录像资料为素材而制作的纪录片,讲述了父子、母子及父母之间的情感,展现了普通人不平凡的生活。
  B. 《流浪北京》这部纪录片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是个人化的。它表达的是五个京漂一族在北京的生活以及他们矛盾的思想和内心。
  C. 《地球改变之年》是美国拍摄的纪录片。该片记录了新冠疫情下的2022年,当世界各地按下“暂停键”时,大自然回馈给人类巨大的惊喜。
  D.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记录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历程,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抗疫的经验做法,阐明了全球抗疫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
  4. 请阅读下面关于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的介绍,如将其作为案例插入材料二中,你认为插在第几段比较合适,为什么?
  中国教煌莫高窟“诚邀”同为东方文明的柬埔寨吴哥窟共赴一场横跨万里的千年之约,做一次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了在“两窟”相遇的文化符号和相似的历史境遇中“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5. 于2022年“世界大象日”首播的纪录片《与象同行》,荣获第十二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该片为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方法策略?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狩猎师陀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她在他们身上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看看她的女儿——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她常常稳重的坐着,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拨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
  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春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白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你不卖梨糕了?”
  “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
  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这样更好,他将永远保留一个美的印象。他的姨表妹早出嫁了。她终于得到她希望的幸福。她的丈夫是个好人,在一个小县城里当邮务员,他们的孩子一个比一个泼皮。有时候她偶然也想起他,当她低着头打绒衣或为孩子们缝小衣裳的时候,嘴角上会忽然现出笑容。她在心里自问:假使他不走开,他们的情况又当怎样?
  我们生来喜欢后悔,常常觉得先前我们错过的是最好的。请不要说这种话:“那么我们应该含垢忍辱,一生老死乡井吗?”请不要这么责问我,你如果高兴,我将告诉你:你不妨顺从你的志愿尽量往远处跑,当死来的时候,你倒下去任凭人家收拾;但记住一件,千万别再回你先前出发的那个站头。至于孟安卿,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鲁迅是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最先实践者和理论创始人。鲁迅的乡土小说也最能够体现五四乡土文学揭示病苦、批判蒙味的启蒙精神。然而,启蒙的任务不只是批判封建主义制度,而是在批判封建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理想家园,建造未来美好国度。于是,在1930年代,废名、沈从文、师陀等作家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寄托了一种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
  (选自《此心安处是吾乡--论193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原乡”情结》)
  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及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的时候就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开始了“狩猎”,去追求心中的梦想。
  B. 当孟安卿成为“肖像兼风景画家”之后,他“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表明孟安卿已经厌倦了自己作为画家的职业和生活,所以他返回了故乡,渴望过安稳的生活。
  C. 文章描写人物笔触细腻,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姨表妹“像在人家心上打闪” 大眼、“顽固的小花骨朵般”的嘴唇,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个活泼的少女形象。
  D. 姨表妹嫁给了一个邮务员,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但她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因为她心里还时刻牵挂着孟安卿。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朱太太有实际本领,是生活能手,她非常希望“正像两棵花儿”的孟安卿与女儿结婚成为夫妻。
  B. 卖纸烟的人没有认出孟安卿,并且“不相信有这个人”,突显了人物与果园城的巨大变化,这使得孟安卿正视自己的衰老,放弃了去找姨表妹的想法,选择了离开。
  C. “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代表着追求梦想的生活必然是孤独的、充满压力的,尽管如此,失望之下的孟安卿还是无奈地选择了走向车站。
  D. 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全篇客观叙述,以淡化的情节、舒缓的叙述节奏自然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了文章主旨。
  8. 孟安卿多年之后再次回到果园城,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9. 以鲁迅《祝福》和文本一中的人物形象为例,谈谈文本二指出的中国乡士小说的发展变化。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