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广东省茂名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广东省茂名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自的情心地选择语言拉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就是把语言折料经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告诉别人一件亭,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表示一个意见。语言材料很多,在表达的时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认真细致地选择,并且能很迅速地选出最需要、最适当的说法,就是修辞的能力。
  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修辞既是选择的过程,就得有选择标准。选择语言材料是为了使我们说的话、写的文章具有准确性,就是能够把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里的反映准确地表达出来。不仅准确,并且富有表现力。准确,富有表现力,这是我们选择语言材料最根本的考虑。所谓准确性、表现力,不能单单从自己主观方面考虑。语言是交际工具,有说的一方,有听的一方;有写的一方,有读的一方。说的人、写的人不仅要考虑主观苏面的目的,也要考虑客观方面的要求。只有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比如,你说一件事、听的人在工作很忙、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听,希望你简明扼要地说,这是客观的希望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左用一个比方,右用一个形容,希望自己说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你的主观愿望不能说不好,但是不符合容观的要求,效果就不好。所以,选择语言材料,进行修辞工作,既要考虑主观,又要考虑客观,力求主客观的统一。
  这就涉及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了。如果你对孩子们讲一件事、少用一些抽象的比较难懂的字眼,用了一些复杂的句子,总之,要很费一些思索才能够理解清楚,尽管你所选择的句子都不错,话组织得也不错,但是效果并不好、因为不适合对象。相反,如果你是对一些理解能力比较强的青年人、成年人说同一件事,几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你却反复解释,这样说了那样说,反反复复,效果也不会好,因为不适合对象。同样的一件事,对家里的人随便说说,向熟悉的同志介绍介绍,或者你觉得需要向领导反映一下,汇报汇报,在这些不同的场合,就需要有一定区别的讲法,就是说要得体。所谓得体并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虚伪,说些言不由衷的话,那样根本谈不到得体与不得体。所谓得体、就是在这样的场合,同这样有关系的一些人说-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不过,对象吓同,说话总应该有些区别。无论对长者、老者说话,对年轻人或者比自己小煲多的人说话,都需要诚实、亲切。对长者、老者,总要多一点尊敬的神态电,对年轻人或者比自己小得多的人,总要多--点关切爱抚的神态吧,这就是得体的问题。所谓得体,就是在真实药、买事求是的前提之个,根据其体的场合"、具体的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法,表现出自己一种应有的修养,一种比较高尚的思想精神面貌,这就是得体。不论口头上说话,书面上写文章,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摘选自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材料二:
  “修辞立其诚”语出《周易》,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养,....政身诚实,后引用于诗文写作,遂指修饰文辞,强调文辞修饰,要服从内容酌真实。新时期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旧体诗词得风气之先,蓬勃发展,诗家辈出,佳作如仆。其成就皆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这问题、那问题中,“修辞立其诚”也是问题之一。
  诗词创作离不开一个"诚"字。离了"诚"就一无是处。傅庚生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教授,讲旧体诗词常有出人意表处。他在《情辞与本色》一文中,谈“修辞立其诚”很有见地。所谓“诚”,说白了,就是作者一点内心的真实感动。有了这点真实感动,诗作自然“试”;没有,词藻再华丽,也是“伪”。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傅先生将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一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王维的名作 《竹里馆》作一比较,认为陶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胸无点尘,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胸襟。而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则心有尘埃、有唯恐人不知之嫌。其归隐情怀,两相比较,王不如陶,个中原因. 是缺少了一点“诚”。再如他点评杜牧风流倜傥,不拘绳墨,是真名士自风流,写的全是一点心中的真感动。所以,他的诗作当得起一个"诚"字。反观袁枚,心持把玩的龌龊心理,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患得息失,伪作多情,把肉麻当有趣。其词作所缺失的也正是这一点“诚”。
  借古以鉴今,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一些作者因为对所写题材内心缺少一点真实的感动,
  所以,须扬时政只是大话空话,无真情实感;鞭挞丑恶,往往也是新闻语言。写田园,只靠雕琢词藻,支撑门面;写内心情感,不敢袒露心迹。凡此种种,皆因修辞乏其诚所致。
  诚,是诗词写作的一条铁律。凡乏其诚者,多是伪诗无疑。“修辞立其诚”,重在要用生命、用真情去歌唱,方显“其诚”。(摘选自熊文祥《修辞立其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准确并且富有表现力地把客观事物在我们脑海里的反映表达出来,这是我们选择语言材料最根本的考虑。
  B.如果你对孩子们讲--件事,用了一些抽象的、比较难懂的字眼,效果不好,是因为没有考虑主客观统一的问题。
  C.傅庚生认为陶渊明与杜牧的诗歌写的全是一点心中的真感动;而王维和袁枚则心有尘滓,缺少了一点“诚”。
  D.当代一些旧体诗词创作,有的只是大话空话,有的靠雕琢词藻支撑门面,这是缘于作者
  对所写题材缺少真实的感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所以在表达时不仅要考虑主观方面的目的,还要考虑客观方面
  的要求,做到主客观统一。
  B.左用一个比方,右用一个形容,希望自己说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如果符合客观要求,表达的效果就会更好。
  C.对长辈多一点尊敬,对年轻人和比自己小得多的人多一点关切爱抚,是基于得体中表达
  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关系的要求。
  D.伪诗多为乏其诚者,因此作者提出要用生命、用真情去歌唱,方能显“其诚”,从而改变当代旧诗词创作出现的问题。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论据与相关概念不相符的一 项是(3分)
  选项 概念 论据
  A 准确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B. 场合 请勿践踏草坪,请勿乱扔垃圾——写在公园门口的通告里
  C 得体 (贾珍请求邢王二位夫人同意凤姐到宁国府协理家务)要屈尊大妹妹一个月,在这里料理料理——曹雪芹《红楼梦》
  D “诚”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王充《论衡超奇篇》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修辞”展开论述,但各自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世说新语》有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大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对故事中用到的比喻修辞作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香 市茅 盾“清明”过后,我们镇是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月。
  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面上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折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整、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露儿戏,西洋镜、-将社座前的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简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资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焦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殖头者, 庙里庙外, 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鉴赏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工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于是我又得机会重温儿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位堂妹子(她们运气不好,出世以来没有见过像样的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宿前虽然化平日里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里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的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那么姑且到唯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一员 那不是无名的"江湖班"。然而他们只售果价十六枚铜元。
  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术班的人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仍认真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门,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他们三条船上的男女老小总共有到三十个!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儿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律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今有人是重笑远“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可是他们也失望了。1933年7月
  文本二:
  成功地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铺排事实表现主题,是《香市》显著的艺术特色。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对比,不仅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从来就是艺术创作中作家们所常常用到的一种极有力的表现手段。同一乡镇的“香市”昔盛今衰,前后迥异,孤立地看,难见深意,但两相对比,就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并能启人深思。农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尚且如此凄凉,使人失望,终年岁月的辛酸悲苦就可想而知了。读了这篇散文,在读者的心海里激起的只能是对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数增恶和诅咒的思想情绪。
  《香市》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在散文创作中成动地创造和运用了窥斑见豹、大题小做的艺术手段,表现了30年代初旧中国的历史巨变。作者在《茅盾散文集·自序》讲过一段名言:“从来有‘小题大做’之一说。现在我们也常常看见近乎‘小题大傲’的文章。不过我以为随笔之类光景是倒过来‘大题小做’的。”“我的意思是:大题不许大做,就只好小做了。”“特殊的时代常常会产生特殊的文体。”揭露在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下旧中国江南农村殖民地化的过程,这是个"大题",但在白色恐怖下不能直言"大做",只好"小做"。通过旧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个小侧面"香市"昔盛今衰的变化来表现。这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和选取、挖掘题材的艺术匠心。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香市》的第三个艺术特色。茅盾生长在农村,但在都市里长大。而他的血液里还保留着乡村的“混宝气愿”。他曾说:“我爱的,是乡村的浓郁的‘泥土气息'。"他在《关干"乡土文学"》一文中指出,"乡土文学"在描写"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香市》从题材、内容上看是属于"乡土文学"一类,完满地达到了上述要求,它通过对"香市"今昔巨变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朴素的色彩鲜明、有声有色、时代性很强的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
  (节选自陆维天《“香市”昔盛今衰因何在》)
  【注释】
  ①蚕花廿四分:浙江一带方言,称蚕茧的收成为蚕花。这里的“蚕花廿四分”是希望蚕茧能有廿四分的好收成。
  ②革命: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1924—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革命’以后……不准举行‘香市’。”不仅表明重兴香市的时代背景,并且说明“革命"以后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对香市具有直接影响。
  B.“香市”的场地被瓜分、暗示了“香市”衰败的缘由:国内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是导致江南农村经济调敝、破产的根本原因。
  C.作为反映现代文明技艺水平的“南洋武术班”的表演,技艺高了,但是看客反倒少了,
  更加有力地深化了农民生活"今不如昔"的悲剧。
  D."香市"的主角由农民变为现在的小商人,表明只是采用"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的商业手段无法重兴"香市",还得需要其他商业手段。
  7.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公安分局”和“蚕种改良所”具有象征意义,“公安分局”象征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蚕种改良所"象征着反动的军阀势力。
  B.文本一的主要意图并不在于介绍故乡习俗和追忆儿时生活,而是以“香市”的今昔变
  化,揭示“旧中国江南农材殖民地化的这程”(文本二)。
  C.文本一通过"窥斑见豹、大题小做"(文本二)的艺术手段,生动传神、浅白直露地描
  写了“香市”今昔的历史变化及其原因.
  D.文本二中“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在文本一中则是通篇“今不如昔”的整体对比,但
  其他对比似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大遗憾。
  8.文本--画横线部分是怎样描写“香市”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9.文本二说,《香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乡土气息”在文本一中具体表现在哪些
  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