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2024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2024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4.D(标题中“过”并非经过,是拜访、悼念的意思。)
  15.①理解: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物象的产生不是诗人有意安排,而是一种自然的触发。
  ②分析:即景入咏,不拘奇择异:首联池塘、青莲宇、林木、山泉皆为寺庙周边之物,诗人如实写来,藏情于景,情景交融,语淡情不淡;即事抒情,不事雕饰:颈联给友人行葬礼,探寻友人曾经讲经的地方,本是平常事,却自有一番忧心苦思在其中;即物会心,触物伤人:青莲宇、松塔、石筵、竹如意、草堂都是寺庙的平常之物,拈来全不费心思,但极尽失友之哀伤。
  16.(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示例一: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示例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示例四: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17.①不同凡响②饱经沧桑③习以为常
  18.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个标点1分)
  19.解析:用三个不同的称谓,从行文整体感受上看,可以避免行文的机械呆板;文段前面介绍了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及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之后,作者写到“只要想想苏公……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话的份量”,“苏公”是作者对苏轼的敬称,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景仰和钦佩。用“苏轼”的称谓,是作者在进行客观的叙述,如“苏轼在《定风波》上片结束时,用了这么一句”“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这些都是客观描述;
  后面用“他”也基本是用状指,如“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这里的“他”承前指代苏轼,第三人称的表述显得客观冷静,对苏轼的遭遇进行冷静客观的评价。
  答案:①用三个不同的称谓,可以让语言更为活泼,避免了行文的呆板。②“苏公”是作者对苏轼的敬称,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景仰和钦佩。③“苏轼”及“他”是客观指代,表明作者对苏轼的遭遇进行冷静客观的评价。
  20.究其真相,往往发现散文的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只是有所偏重,而非断然可分。
  21.①其余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
  ②也就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
  ③则显然是感性的。
  22.【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命题属于名言加评述的材料形式,读懂名言内涵,抓住评述,立意没有难度。立意时学生需要注意“苦”与“乐”的二元思辨,既要注意二者的相对关系,又要注意二者的相互转换、辩证统一。如果学生能结合现实理解,说明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担当者既要有承担责任、面对艰苦的心理准备,又要有取得成就、获得快乐的乐观情怀,就是较好的立意。
  参考立意:①只有超脱畏苦慕乐欲念,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快乐;②笑对人生的苦难,迎接成功的快乐;③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④苦中有乐,积极面对;⑤承担责任是苦,国家富强为乐;⑥为责任甘愿受苦,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等等。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