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江苏省南通中学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调研试题

全卷浏览

江苏省南通中学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调研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学者注意到,孔子创立儒学,其思想是丰富、含混的,具有多向发展的可能。但随着孔子去世,其后学往往于师说中取其一面,结果造成儒家学说的分化。例如,孔子论性,涉及到仁性、知性、欲性多个方面,但孟子.重仁性,荀子则重知性,并强调用知性规范、引导欲性;在修养方法上,孔子内省与博学并重,孟子则重充养,荀子重隆积;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仁、礼并重,而“孟子多言仁,少言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康有为语),前者重视仁,后者偏向礼。孔门后学的分化说明,从“合”到“分”是学术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原因在于只有通过“分”才能使思想的某一方面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发展,同时每个学者遇到的问题是具体的,其做出回应时必然关注的是思想的某一方面。 但是“分”的结果往往又会走向“合”,这同样是学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因为“分”的思想毕竟是属于“合”的整体,虽然学者可以从“分”的角度建构其思想体系,但每个现实中的人,面对的却是整全的人生,就以上孔子所论的内容而言,哪个人可能只讲仁性,而不讲知性、欲性呢? 即使孟子、荀子坚定的信奉者,在现实生活中也绝不可能只充养不隆积,或者只隆积不充养。
  所以“分”所导致的贫乏必然走向“合”的丰富,由“合”到“分”,由“分”到“合”,即“合一分——合”才是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分”“合”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具有“合”的特点的学者,如孔子、董仲舒、朱熹、戴震等,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在思想史上往往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侧重“分”的学者,如孟、荀,以及继承孟子的陆九渊、王阳明,发展荀学的李觏,以礼代理派学者凌廷堪等,虽然也构成儒学传统的重要内容,但其意义往往在于对前者的完善和补充,甚至是对立和批驳。这说明“分”固然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过程,但“集大成”则是学术发展的更高追求。如果说“评儒批法”强分荀子为法家,港台新儒家尊孟抑荀,大陆个别学者割裂盂荀或心性与政治,主要属于“分”的话,那么统合孟荀的提出,则无疑预示着学术的发展又进入一个“合”的阶段。
  “合”意味着要将孔子提出的,又经过孟笱分别予以发展的内容,重新予以整合,并尝试建构一种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刘悦笛先生反对孟荀统合为内外之“合”,而倡孟荀之“内通”,提出“天—性—情—心”的理论框架,从四个方面兼祧①并统合盂苟,在天的层面上,乃是“道德天”与“自然天”的统一;在性的层面上,乃是“性本善”与“性趋恶”的统一;在情的层面上,乃是“积极情”与“消极情”的统一;在心的层面上,乃是“德性心”与“智识心”的统一。在“天—性—情—心”的结构内,“天”作为兼祧的出发点,“心”则被当做统合的终点,由此形成了闭合的圆寰,盂荀由此得以兼祧(刘悦笛《孟荀“天一性—情—心”统合论》)。此外,梁世和先生则借用美国肯。威尔伯的整合理论,为统合孟荀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张析国则借鉴康德哲学,为统合孟荀寻找形上的根据;刘九勇在哲学、历史进路之外,从道德心理学提出统合孟荀的新视角;邹晓东、翟奎凤分别从性、教以及充养、隆积的角度探讨了孟荀的统合;张志强比较了孟茍“是非”观念的异同……虽然方法不同,都体现出在“分”中求“合”的特点,对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梁涛《统合孟荀:儒学研究的新进展》)
  材料二:究竟该如何统一孟荀呢? 根据李泽厚较新的说法,那就是“举孟旗,行荀学”,笔者更愿意称之为“举孟旗,行荀实”。 按照郭沂的说法,乃是“受之以荀,纠之以孟”,而按照梁涛的说法则是“统合孟荀,创新儒学”。看似各家观点都是统一派,然而,其内部却有着立场的基本差异。这是由于诸家在兼祧孟荀之时,皆有所倾向。梁涛更多是“以孟统荀”,当他接受庞朴先生对“伪”字的解读以阐释荀子“化性起伪”之伪为“心伪”之时,也就把荀学“心学化”了,这就是把荀子向孟子那边拉:如果荀子的“人为作伪”皆为“心伪”,那么,荀子就不成其外王之道了。既然挺立的主体部分为荀学,纠之以偏来自孟学,那么,这便是以荀学为主、孟学为辅了。李泽厚更愿意用“兼祧孟荀”的说法,正如“兼祧”这个词的本义所示,本指一个男子同时继承两家宗祧的习俗,但其中必有一个是有更亲的血缘关联的,另一个则是过继关系,兼祧孟荀二子,何为亲缘,何为过继,也的确是要做出衡量与抉择的。 笔者认为,要兼祧盍荀,就需要有“内通的继承”,如要统合孟荀,则要有“第三种立场”,否则或偏于孟,或偏于荀,便会有失偏颇。所以,本文提出以“心统情性”(而非“心统性情”)来兼兼孟荀,以期寻求到一种使孟荀得以统合起来的“整体论”思路,从“心—情—性—天”的一系列层级来兼祧盂荀。
  (摘编自刘悦笛《以“心统情性”兼桃孟荀》)
  【注】①桃:承继先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孔子的儒学思想是丰富、含混的,造成了孟荀学术之争,至今学者都未能找到统合孟荀思想的路径。
  B.“分”和“合”都是学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分”造成了思想的分化、对立,所以“合”比“分”意义更大。
  C.孟子与荀子的思想看似严重对立,但它们同属儒家学说,后世学者从不同角度试图使孟荀的思想得以统合。
  D.李泽厚和刘悦笛都提出了“兼祧孟荀”的统合观点,但对孟子和荀子哪个与儒家的“血缘”关联更亲存在着分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统合孟荀的提出,预示着学术的发展又进入一个“合”的阶段,这个阶段极容易产生集大成的思想家。
  B.不管是借鉴国外的学术理论,还是发掘传统古典文论,都对统合孟荀的学术研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C.刘悦笛受郭沂“受之以荀,纠之以孟”学说影响,将李泽厚的“举孟旗,行荀学”改成“举孟旗,行荀实”。
  D.刘悦笛认为“兼祧孟荀”和“统合孟荀”两者不相同,于是探求出一种使孟荀得以统合起来的“整体论”思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合”的学术主张的一项是(3分)
  A.“天人感应”(董仲舒) B.“天人合一”(朱熹)
  C.“心学说”(王阳明) D.“性善说”(戴震)
  4.为什么说“合一分一合”才是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请简要概括。 (4分)
  5.对比材料二,有学生发现梁涛对刘悦笛“统合孟荀”的观点理解有误。你是否赞同这位学生的观点? 请简要说明。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渔光曲李云杨瑶瑶从县文旅局来到上仓镇挂职副镇长,镇党委交给的第一任务——劝阿香婆撤岛上岸,把那群牛要么杀了,要么运到镇上圈养。因为镇里所有的党委班子成员都上门去做过阿香婆的工作,阿香婆不答应离开湖心岛,更离不开那群牛,好说歹说她油盐不进,就是二十四个不答应。
  杨瑶瑶戴上下乡用的草帽,骑着电瓶车去了阿香婆家,只见到铁锁把门,不用问,阿香婆又去了岛上了。
  阿香婆在岛上养牛这事被报道出来,惹得全省人都知道。阿香婆感到很烦恼,杨瑶瑶也怨自己,是自己给惹的祸,确切说是自己的男朋友刚子惹的祸。
  那时,大湖里野荷花刚开。 刚子来了精神,就怂恿杨瑶瑶“走,走,我们去看岛吧!”杨瑶瑶动了心,点点头。也巧,他们遇到阿香婆去岛上喂牛。
  阿香婆听到这是新来的镇长,欢喜地招呼他们上船,并把水嫩的野菱角用瓷碗端给他们吃。这时,刚子把手携式摄像机举了起来。
  倏忽间,一阵水鸟啼鸣之声从船尾的湖水里破浪而出。阿香婆抬头望着水鸟,撑着船,不由唱起歌谣:
  潮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各西东;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东方现出微明,星儿藏入天空,早晨渔船儿返回程,迎面吹过来送潮风……
  众鸟也飞慢了,仿佛被阿香婆的歌声所引。 当阿香婆慢慢回过身来时,她看到两个年轻人出神的样子,下意识地认为自己唱的歌太次,好像做错事的孩子。
  杨瑶瑶对着阿香婆说:“伯母,你到岛上去是干啥子?”
  “喂牛,喂鸟。”
  刚子问:“你喂了多少牛?”
  “说不清楚。”阿香婆答。
  “怎么说不清楚?”杨瑶瑶有些好奇。
  “四十五头吧,还有五头怀着崽的,它们没生,你说怎么说清楚,傻孩子。”阿香婆望着他们说。
  刚子还想问啥,船此时顿了顿。
  阿香婆扬扬下巴,“到了。”
  刚子他们回头一看,船靠到一个绿树成荫的小岛上,就在他俩准备仔细打量这个岛时,忽然,他们看到那小道上一群毛色乌黑发亮、盘弓弯角的牛奔来,它们的蹄子踏在岛上的石板路和山坡上发出阵阵轰响,它们响鼻喷出了“嗤嗤”的声音。
  他们见到这个阵势有了一阵惊恐,杨瑶瑶一把抓住刚子的手,刚子也有些害怕,但他不忘打开摄影机录像。
  阿香婆却向牛群迎了过去,冲着牛群吆喝了两句:“有你们七(吃)的,急不得,急不得!”又转头对他们说,“莫怕,它们不伤人的。”
  这是一个月前的事,杨瑶瑶没想到这事会引起后来的风波,给阿香婆带来烦恼。
  刚子没有告诉杨瑶瑶,自己把岛上阿香婆养牛之事,做了系列短视频宣传出去了。
  众多人看了视频都驱车去岛上看牛的景象。白书记认为这是宣传上仓镇的绝好时机,还表扬了杨瑶瑶说:“你们年轻人就是有点子,利用网络让上仓镇一下知名度火遍三省。”
  白书记对于爆来的热闹和喧哗,开始有点发蒙,现在他适应了,他想,老百姓富了,小镇繁华了,这是硬道理。
  白书记在野牛“火了”古镇时,突然接到市里领导来电,要求紧急叫停对岛上野牛的各种宣传。理由很简单,蓝湖是长江禁捕和长江环保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牲口会污染水源。接到电话,白书记立刻开始行动起来——封船,船不让动,外来观牛的人自然上不了岛。几天一过,街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阿香婆也不用躲在岛上的妈祖庙里了,又可以自由地喂牛喂鸟,她认为这一切才是正常。
  阿香婆,渔家女,好静,不喜人多。她总是回想那时和阿公一起打渔的平静生活。
  可麻烦总是找着平静的人。阿香婆怨自己从一开始就不该让他们上岛,上岛不该让他乱拍乱照,嗨,惹出这么大的风波!可阿香婆没想到的是,更大的烦恼还在后面。
  白书记以及镇上大大小小的干部都来做她的思想工作,大致是上面有规定,在长江沿线不允许产生污染。
  阿香婆不解,我养牛怎么就有污染了? 牛散养在岛上,牛有吃不尽的青草。她就和镇里耗上了。
  镇里最后就把这个工作给了杨瑶瑶,“解铃还要系铃人。”白书记说,“你耐心点,力争在十一国庆节前把事办妥。”
  为何要在十一前办好?十月一日,蓝湖跨湖大桥就要开通。届时省、市、县领导都要到古镇来。
  瑶瑶上岛不少于二十次,闭着眼睛她也能在岛上走个来回。
  杨瑶瑶又来了,阿香婆看了她一眼,照样忙自己的。杨瑶瑶不急说事,帮着阿香婆捆草,少话。一会儿,杨瑶瑶的衣服让湿漉漉的汗浸湿了。
  阿香婆给杨瑶瑶倒了一杯茶壶里泡的浓茶,并从锡罐里拿出几朵干菊花、金银花放到杯中:“你这是暑气惹的,要消火。”
  在阿香婆面前,杨瑶瑶觉得没有秘密可藏,她只能笑着说:“阿婆,镇里已联系了宜城肉联厂,准备把你的牛高价收了,你说可好?”
  “杨干部,这样好是好,但你得给我点时间,让那几头母牛下过崽吧。”阿香婆慢慢地把茶杯放在八仙桌上,望向门外的大湖,心暗忖,算了,别为难孩子了。
  “十一前可否搬呢?”杨瑶瑶忙问。
  “那我不搬了。”阿香婆想着那几头母牛年底才会下崽,把菜扔到篮子里,站起身来,走出门去。
  ……
  过了几天,天空“轰隆咔嚓”一声打了个炸雷。阿香婆看到远方的岛上有了火光。阿香婆跑到岛上时,干年垛已经燃尽,大雨切断了火焰奔向牛棚和小屋的道路。
  “阿香婆! 阿香婆!”
  码头处,传来一阵阵人们的呼喊声,有杨瑶瑶的,有白书记的,有船老王、船老漆等镇上众乡亲的熟悉的声音。
  阿香婆最终在杨瑶瑶的搀扶下才没有瘫倒……
  “十一”那天,蓝湖大桥通车了,上仓镇迎来过年似的热闹。
  阿香婆泪水一下漫过眼眶,她抽泣着,杨瑶瑶搀着阿香婆唤了声:“阿婆。”她们挽着如一对母女,随着看大桥的人流朝古镇慢慢地走去。
  此时,大湖浪涌,小岛葱绿,阳光正灿,人声鼎沸,古镇繁荣……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镇领导都去做过阿香婆的思想工作,然而她就是不答应离岛,可见阿香婆是一个不通人情世故的人。
  B.刚子发布阿香婆岛上喂牛的系列短视频,给阿香婆带来烦恼,杨瑶瑶的内心感到有些歉疚、自贵。
  C.游客争相去小岛上观赏牛,使得小镇变得热闹起来,从侧面反映了传媒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之大。
  D.古镇热闹过后,阿香婆不用再躲到妈祖庙,又可以自由地喂牛喂鸟,可见她对质朴平静 生活的热爱。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方法生动地刻画了阿香婆的形象,使这一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B.作者在塑造阿香婆形象的同时,也刻画了白书记、杨瑶瑶等次要人物,这些次要人物从反面烘托了阿香婆的形象。
  C.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置身于故事之外,多次强调阿香婆的烦恼,引发了读者思考,增强了小说的叙述张力。
  D.小说语言富有诗意,笔法灵活,长短句结合,摇曳多姿;情感细腻饱满,极具感染力,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8.小说为什么以“渔光曲”为题,请简要分析。(4分)
  9.托尔斯泰说:“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追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请结合阿香婆、杨瑶瑶这两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