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0.CEH 11.B 12.A
  13.(1)你们不向王室进贡物品,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我为此来征收贡品。
  (2)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
  14.(1)①补充了许穆公去世地点和葬礼规格;②阐释了周礼中诸侯的葬礼制度。(2)体现了《左传》重“礼”的思想倾向。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
  “出”作谓语,“于东方”作后置状语,故应在C处断开;
  同样,“观兵”作谓语,“于东夷”后置状语,应在E处断开;
  “循海”作状语,“而”是修饰连词,“归”作谓语,故应在H处断开。
  故应在CEH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齐桓公会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诸侯军队入侵蔡国。/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
  B.错误。“次”,停留、驻扎;/编入、编排。句意:驻扎在陉地。/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C.正确。“虞”,料想;/料想;/欺骗。句意: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没有意料到的赞扬或声誉。/互相欺骗,互不信任。
  D.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担心。句意: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能力。
  A.“楚派屈完前来交涉”错,原文“楚子使与师言曰”,是说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夏,楚子使屈完如师”,是说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的。可见选项中涉及的使者不是屈完。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共”,供应;“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是”,此。
  (2)“以力”,凭借武力;“以为城”,把方城作为城墙;“池”,护城河;“无所”,没什么可用的办法。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概括为:补充了许穆公去世地点和葬礼规格;
  根据“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概括为:阐释了周礼中诸侯的葬礼制度。体现了《左传》重“礼”的思想倾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僖公四年春,周历正月,齐桓公会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诸侯军队入侵蔡国。蔡军溃败。齐桓公就接着进攻楚国,驻扎在陉地。夏天,许穆公卒于军中。楚国派遣屈完来向诸侯联军会盟,在召陵结盟。齐人拘捕了陈国大夫辕涛涂。为许穆公下葬。
  材料二:
  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攻打蔡国,蔡军溃败,于是讨伐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们不向王室进贡物品,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我为此来征收贡品。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夏季,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诸侯军队撤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我国赐福,承蒙君王亲自来招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屈完与各诸侯订立了盟约。陈国的辕涛涂对郑国的申侯说:“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申侯说:“好。”辕涛涂就把这个意见告诉齐桓公,齐桓公同意了。申侯进见齐桓公说:“军队在外头久了,如果往东走而遇到敌人,恐怕是不能打硬仗了。如果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由两国供给军队的粮食、军鞋,这就可以了。”齐桓公很高兴,将虎牢赏给他,而把辕涛涂抓了起来。秋天,讨伐陈国,是讨伐不忠诚的人。冬季,叔孙戴伯带兵会合诸侯的军队侵犯陈国。陈国求和,便把辕涛涂放回去了。许穆公死在军中,用安葬侯的制度安葬他,这是合于礼的。凡是诸侯在朝会时死去,葬礼加一等;为天子作战而死的,加二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天子的礼服入殓。
  15.B
  16.示例一:主语应该是农夫。①这样“文书”就可理解成“钞”,与首句内容呼应;又紧承第二句,刻画出农夫面对里正的态度。②农夫面对官府再次催租,心中有怒却只能笑脸相迎,形象地刻画出农夫的处境和心态。
  示例二:主语应该是里正。①这样“文书”就可理解成“收租文件”,与前后句主语均一致,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里正嘴脸。②本句是写里正既狐假虎威,凶相横生;又因醉酒,嬉皮笑脸,丑态毕现,非常形象。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情感和语言的能力。
  B.“为让军营将士有酒喝”错。“营”,意为“谋求”。第四句是说我来只不过是要找杯酒喝而已。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要表明个人观点,可以认为主语应该是农夫,也可以认为主语应该是里正。然后结合诗句说出理由即可。
  (1)如果认为主语应该是农夫,在解释理由时,要注意到前后语意衔接或呼应之处即可。
  结合注释②“文书……也有观点认为应与‘钞’同义”分析,“文书”理解成“钞”,就与首句“输租得钞官更催”内容呼应;又紧承第二句“踉跄里正敲门来”,刻画了农夫面对官府里正再次催租,心中有怒却只能笑脸相迎的态度。这样,第三句“手持文书杂嗔喜”就理解成:农夫拿着收据看了看,又是发怒又是笑。形象地刻画出农夫面对里正上门讨要收据的处境和心态。
  (2)主语应该是里正,在解释理由时,必须对“嗔”和“喜”作出合理解释。
  结合注释②分析,如果“文书”是指官府催租的文件,那么前句“踉跄里正敲门来”和后句“我亦来营醉归耳”的主语就都是“里正”,这三句的意思是:里正踉踉跄跄忽然又来敲门,他拿着收据看了看,又是发怒又是笑,他此来只不过是要找杯酒喝。“嗔”写出了里正狐假虎威,凶相横生的态度,“喜”写出了里正因醉酒,嬉皮笑脸的丑态,这就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里正丑恶的嘴脸。
  17.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伐”“茂”“源”“澄”“犹忆”。
  18.C
  19.不认同。
  ①原文用逗号表停顿,与敞开衣襟、汗粒呼应,前后语意衔接贴切,写出了拉纤的艰辛感。②原文一个动词回环往复三次,写出了拉纤的节奏感,极富生活化,真实反应了拉纤画面。③改后的文字,缺少感情色彩,只客观交代了拉纤的动作,艰辛感、节奏感、画面感较差。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句“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和后句“可是不会很长久的,渐渐儿那些树影又在水面上显现”分析,此处是说来往的船搅动水面,倒影的桑树不再清晰,而是因水面晃动而乱成一片了,此处应选“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而BD两项以“碎片”结尾,加上前面的主谓则变成泥岸和桑树散乱成碎片,在语法与句意上都存不通,故排除BD;
  第二处,根据“来往的船也不多,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渐渐儿那些树影又在水面上显现”分析,此处应先强调树影因河水晃动而一弯一曲地蠕动,然后再说“像是醉汉”,这样与下句“再过一会儿,终于站定了”衔接紧密;
  而A以醉汉作宾语,加上前面的主谓则变成树影像醉汉,与原文语义不符,可排除A。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的观点和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不认同。然后可从标点符号、内容、表达效果、结构等方面写出改句不好的理由。
  原文“弯着身子拉,拉,拉”,中间用两个逗号隔开,表示停顿,与前句“敞开衣襟”和后句中的“汗粒”相呼应,使前后语意衔接贴切,更能突出拉纤的艰辛;
  原文一个动词“拉”重复三次,写出了拉纤的过程,增强了拉纤的节奏感,真实反应了拉纤画面,更能让读者身历其境,感受到拉纤的不易;
  改后只有一个“拉”,只是客观交代了拉纤的动作状态,艰辛感、节奏感、画面感以及情感表达方面都较差。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